白族建築「三房一照壁」

白族建築「三房一照壁」

白族建築「三房一照壁」

生肖文化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技術水乎不同,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區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其佈局則採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兩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寬敞,陽光充足。多數人家還設有花壇,種植山茶、石榴、掛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勞四溢,環境優美舒適。白族人民十分重視照壁、門樓的建築。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題寫“萬紫干紅”、“旭日東異”或“福”、“壽”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大宇。四周山牆也一樣彩畫著各種山水、花鳥、蟲魚圖案,每個角落的裝飾都很講究,給人以生動活潑、均勻對稱、和諧優美的感覺。面富於獨特風格的門樓,其建築裝橫更傾注了白族人民的藝術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疊,飛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磚、大理石等組合的立體圖案,。其造型之優美,結構之嚴謹,可與內地殿閣婉美。許多門扇是由錢空三層的花、鳥、蟲、魚、人物等以及浮雕圖案所組成,顯得玲現剔透、精巧優美。有的門樓、隔扇不用一顆鐵釘,僅以鑿出卯眼相接,卻十分堅固牢實。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
彝族民居一大特色——土掌房
在彝區,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築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與當地的居住習俗有密切關聯,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築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
村寨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佈與座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梁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在我國西南地區,彝族分佈範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複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後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牆處供奉著天地祖宗處於牌位,供桌上擺設著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於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莊”,用以取暖御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臥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彝族民間建築多建於斜坡上。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相關內容: 白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文化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