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追涼》南宋楊萬里所作,他是如何避暑納涼的?

《夏夜追涼》南宋楊萬里所作,他是如何避暑納涼的?

《夏夜追涼》南宋楊萬里所作,他是如何避暑納涼的?

古代典籍

夏至,就是到了下夏天的極致,是北方一年中白晝達到最長的一天,夏至過後太陽又要南行,黑夜也會一天比一天長了。這一天接近極地處是白夜,也是夏天裡比較熱的一天,古人在這一天是如何避暑的呢?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吧。

夏天只顧苦熱,古代的詩人們是否就沒有心情去作詩了呢?錯了,在酷熱難耐的日子裡,古代的詩人也積極創作,寫苦熱的詩卻也不少。三國時曹植有《苦熱行》,其詩云:「苦熱但曝露,越夷水中藏」。為了避熱,不穿衣服,躲到水中,也只有水性好的吳越之地的人能那樣做。

南北朝時何遜《苦熱詩》:「願以三伏晨,催促九秋換。」尋常人的做法,只能向天公祈禱,願夏天早點結束,秋天早些到來。杜甫《熱》:「乞為寒水玉,願作冷秋菰。」為了不忍受熱,寧願做寒潭中的玉,寒秋的菰。普通人是那樣,高僧皎然、齊己,也都有苦熱的詩。可見苦熱,人人都不能免。

在這樣「苦熱」的天氣裡,人們不停尋找納涼的地方,想盡辦法讓自己涼快下來,這個古往今來都一樣。例如,宋代的楊萬里就想著法子來「追涼」。

《夏夜追涼》

〔宋代〕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這是一首把藝術性和哲理性結合得非常巧妙的抒情詩。在酷暑時節,詩人拋開了暑熱難忍的描述,而是從「追涼」著手,寥寥數筆就寫出了一幅夏日追涼圖。這裡有皎潔的月光、有茂密的樹蔭、有悅耳的蟲鳴,還有追尋清涼的詩人,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又點出「心靜自然涼」的點睛之筆。

首句「夜熱依然午熱同」,說這都半夜了,可還是熱得和午時差不多。這種感覺現在的小孩體會不到了,房間裡都有空調。我們記憶中的小時候是會這樣的,在正暑炎熱之時,晚上也很熱,雖然和白天太陽暴曬不同,但是那種沒有一絲風、無處可逃的悶熱是會讓人感覺上出現誤差的。所以經常會有人感歎:「這大晚上怎麼和白天一樣熱啊!」楊萬里就是這個意思。

次句「開門小立月明中」,詩人認為要到室外明月之下才可以取涼。「開門」,知作者原在室內,由於室內悶熱難受,坐立不寧,於是開門出來。只在門前「小立」,可見這裡也不是最好的納涼之處,且月明,雖然夏月(不是秋月)不像「夏日可畏」,但見其光也覺得熱。詩至此,似乎「暑中無處可追涼」(楊萬里詩句)了。

直到第三句,才真正出現轉機,終於在「竹深樹密蟲鳴處」,覓得了涼。"這一句用淺顯的詞句及常見的事物渲染出周邊的環境:竹影婆娑,樹蔭濃密,只聽到此起彼伏的蟲鳴聲(要是夏日住在鄉間還是這般景象,想來這許多年過去了,夜間的景色並無太多差別)「竹深樹密」,點出環境清幽;「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

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於是又引出結句「時有微涼不是風」,這一真切、細微的體驗。「不是風」,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並非夜風送爽。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就是這個道理了。

縱觀楊萬里的詩,活潑而靈秀,意新而多趣,往往從平凡中見其警策、機趣,令人玩味無窮。他的這首《夏夜追涼》看似淺白,卻從一個夏夜良宵的欣賞,轉出一個心靈的感悟:情由心造,心靜生涼。

而這個感悟卻又是曲折而來:白晝炎炎,哪知夜熱「依然」,一轉;追出門外,不寫涼熱,卻是一番夜景,二轉;「竹深樹密」正襯清幽,「蟲鳴」則反襯出靜寂,三轉;眼看要寫追涼的感受了,卻另有一番感悟——真是別有洞天。宋詩講究「理趣」,楊萬里更是哲理高手,給讀者以情和理的雙重享受。

相關內容: 楊萬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