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樣去理解呢?

《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樣去理解呢?

《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樣去理解呢?

歷史小故事

【原文】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山粼粼。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

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縷帶寬三寸。

【註釋】

1粼粼(lin):形容水明淨清澈。

2楊柳:形容柳絮不揚。

3對桃花:醺醺,形容醉態很濃。這是暗用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語意。

4內閣:深閨,內室。

5重門:庭院深處之門。暮雨:指傍晚所下的雨。紛紛:形容雨之多。

6怕黃昏:黃昏,容易引起人們寂寞孤獨之感。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7銷魂:因過度刺激而呈現出來的疾呆之狀。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8斷腸人:悲愁到了極點的人。

9香肌瘦:形容為離愁而憔悴、消瘦。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十縷帶:用絲紡織的衣帶。

【譯文】

自從和你分別後,望不盡遠山層疊隱約迷濛,更難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見柳絮紛飛綿濤滾滾,對著璀璨桃花癡醉得臉生紅暈。閨房裡透出香風一陣陣,重門深掩到黃昏,聽雨聲點點滴滴敲打房門。

怕黃昏到來,黃昏偏偏匆匆來臨,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傷心?舊的淚痕還未乾透,又添了新的淚痕,斷腸人常掛記著斷腸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體瘦了多少,看衣帶都寬出了三寸。

【創作背景】

此詩描寫女主人思念夫君時的心緒,具體作年不詳。

【作者簡介】

王實甫(1260-1336),元代雜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鍾嗣成《錄鬼簿》將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韻》在稱讚關漢卿、鄭光祖和白樸、馬致遠「一新製作」的同時,也稱讚了《西廂記》的曲文,並說「諸公已矣,後學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實甫活動的年代可能與關漢卿等相去不遠。

雜劇名目可考者共13種。今存3種。《西廂記》是其代表作,也是最著名的元雜劇作品之一。散曲流傳:有小令1首,套曲3種(其中有一殘套)。

相關內容: 十二民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