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人的交通問題是怎樣解決的

羌族人的交通問題是怎樣解決的

羌族人的交通問題是怎樣解決的

民族文化大全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地區山高谷深,交通險阻,勤勞勇敢的羌族人民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人行通道,雖然是崎嶇難行的羊腸小道,但全境內各地數道相通。由於境內江河縱橫,水系發達,水流湍急,羌族人民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懸筒渡索」的溜索和竹索橋及挑橋、偏橋、木橋、石橋等,使生活在險惡環境中的羌民保持與外界的交通往來。竹索橋一般長達二三十丈,不用鐵釘,沒有橋墩,只是用多條竹索並排橫跨江面,上鋪木板,可通行人畜,是古代橋樑工程技術史上的奇跡。溜索是古老羌族的一大發明,並保留至今,只是竹索已換為鋼繩了。建溜索,兩岸立柱,竹索繫於木柱、樹根或巨石,橫跨江面,長約六七十丈至百丈不等。渡河時用麻繩將人身捆在硬木製的半圓形溜筒上,順著竹索懸空溜過河去,觀者驚心怵目。

溜索分平索與陡索兩種。平索依兩岸水平安裝,與河面平行,只有一索,需用手攀行,或由彼岸用人拉動引繩牽著溜筒過渡;陡索則由兩索交叉安裝,一來一往,一頭高一頭低,便於迅速溜渡。挑橋又名懸臂木橋,羌區有上百座。兩岸用圓木縱橫排列層層疊壓,以縱層逐層向河心挑出,延伸到河心相接,在其上搭平橋面鋪木、置板,以利人畜通行。偏橋與棧道同,主要建在傍巖上,無橋基、無橋墩,沿崖鑿孔,將硬骨椽木楔入孔中,在其上置木板、石板以過人畜。人行其上仰視不見崖頂,腳下則絕壁千仞,谷底江水奔騰。石橋,用亂石建築成的石拱橋和平橋。

現今羌區留存的石拱橋多為唐代、明代建成,分單孔和三孔橋。最著名的是茂縣土門三元橋等,堪稱又一奇觀,已成為國家保護文物。

解放後羌區交通巨變。公路從無到有,如今鄉鄉通公路,一半的村有機耕道,還有兩條國道,四條省道通過羌區。解放前到成都要行走數十天的路程,如今半天即可到達。交通的發展促進了羌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相關內容: 羌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