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詠荊軻》:表達了作者在國家統一上排斥“詐力”的觀念

柳宗元《詠荊軻》:表達了作者在國家統一上排斥“詐力”的觀念

柳宗元《詠荊軻》:表達了作者在國家統一上排斥“詐力”的觀念

古代典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其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柳宗元的《詠荊軻》,一起來看看吧!

詠荊軻

柳宗元〔唐代〕

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為虞。

千金奉短計,匕首荊卿趨。

窮年徇所欲,兵勢且見屠。

微言激幽憤,怒目辭燕都。

朔風動易水,揮爵前長驅。

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

炯然耀電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趑趄。

長虹吐白日,倉卒反受誅。

按劍赫憑怒,風雷助號呼。

慈父斷子首,狂走無容軀。

夷城芟七族,台觀皆焚污。

始期憂患弭,卒動災禍樞。

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

世傳故多謬,太史征無且。

歷史故事「荊軻刺秦王」,歷代都有名人歌詠。晉代左思作有《荊軻飲燕市》,借歌詠荊軻以抒發對豪門權貴的蔑視;晉代陶淵明作《詠荊軻》,以詩的形式不僅再現了當年荊軻刺秦王的悲壯經過,而且以「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表明自己的歎惋頌讚之情;而柳宗元作的這首《詠荊軻》內涵更為豐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語言成功地描述了這一重大事件的錯綜複雜的情節,精心製造了一個接一個的高潮。特別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荊軻臨行時的悲壯場面和刺秦王的緊張激烈場面,生動體現出荊軻的勇敢、真誠、剛毅、愚狂的性格特徵,從而使荊軻的形象躍然於紙上。而此詩的新意更在於詩人對荊軻作出了「勇且愚」的評價。秦國虐待作為人質的燕太子丹,殺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別是秦軍濫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國家的種種暴行,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對於像荊軻那些抵抗強秦,進行自保的人和事,則應給予一定的同情和頌讚;但是,對秦王採取暗殺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說是一種愚蠢而又危險的行徑。因為這類行徑無論如何不會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詩人對荊軻刺秦王這一愚昧盲動之舉,表示了深深的歎惋。燕太子丹錯誤地將燕國的命運完全寄托在荊軻一人身上,誘使荊軻充當犧牲品,而荊軻卻樂於傚法古人,鋌而走險,終於喪命,這是歷史的悲劇。其實,荊軻即使能殺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國退還侵佔各國的土地,從而挽救大勢已去、行將滅亡的六國。

唐代俠風猶盛,安史之亂後,皇室與強藩之間矛盾劇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對方陣營中的要人一時成了熱門話題與首選的手段。此詩即反映了柳宗元對這種政治上的短視與盲動的輕蔑,也表達了作者在國家統一上排斥「詐力」的觀念。

相關內容: 柳宗元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