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所作的《歸園田居·其三》,對農村生活進行了真實地描寫

陶淵明所作的《歸園田居·其三》,對農村生活進行了真實地描寫

陶淵明所作的《歸園田居·其三》,對農村生活進行了真實地描寫

古代典籍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 ,世稱靖節先生,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田園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陶淵明所作的《歸園田居·其三》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作品挺有意思,有正始體的隱晦哀傷,自帶神秘;有一反漢魏質樸注重雕飾的太康體,形式大於思想;有追求形式,崇尚詞藻,缺乏內容,精於聲律的齊梁體;最美好的、最值得慶幸的是出現了兩個開派詩人,一個叫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一個叫陶淵明,開創田園詩派。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兩個流派,就那麼誕生於政治比較混亂的年代。

說起來,比詩歌更有意思的,卻是「五柳先生」陶淵明,好好的官不願意做,卻說什麼「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不少了,這畢竟是「日薪」。晉時一斗米約等於現在的4斤,一天都是20斤米,夠養家餬口的。陶先生去當縣令也是為了養家罷了,覺得不自由,要強顏去拍人馬屁,所以不幹了。時間不長,八十來天。

也許就像陶先生自己詩裡所寫:「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從小就不逮見迎來送往的俗世生活,天性就喜愛流連忘返於山川自然之間。從這裡就很好理解了,他不是不想去做官,實在是性格裡有缺陷,不喜歡搞那些說冠冕堂皇白話的一套玩意兒。說通俗點兒,就是陶淵明有社交恐懼症。

好吧,幸好陶淵明沒去為了「五斗米」做官,而是辭官跑回家去種田了,否則,對於中國詩壇來講,真是一大損失。畢竟,中國歷史上看不見的地方多了一個叫陶淵明的小縣令,中國詩歌史上卻少了一個被稱為五柳先生的田園詩人。

《歸園田居·其三》

[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組《歸園田居》詩作共有五首,便是寫於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出任江西彭澤縣令八十天辭官之後。期間,陶淵明已經開始逐漸在內心建立一種真正去適應田園生活的思想,不再像過去那樣處於一種士大夫式的裝佯狀態。正是因為如此,他在此期間寫下的《歸園田居》五首,充分反映出只有參與實際勞作生活而積累的相關經驗,把作為一個勞動參與者發自內心裡面的那種喜悅,更多地是種種擔憂,對於當時農村現實的殘酷生活狀況作了真實地描寫。

特別是組詩的第三首,沒有實際的相關勞作是無法如此真實地進行記錄的。同樣,也正是此首詩,讓後來諸多解說者,完全誤解了陶淵明,以為他是一個不懂種田,水平低下的不合格農人。

第一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是此句造成各種誤解,讓陶淵明背上一個不懂種田的名聲。通常解讀為:在南山下開墾出來的田地裡,我們把豆子種植在這裡,田地裡野草茂盛而豆苗卻很稀疏。所以,後來解讀者,便根據此兩句詩,以此認為陶淵明不會種地。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大笑話。不懂種田之人,恰恰是這些莫名其妙地解讀者。所謂「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大抵便是說的這些自以為是的註釋者。

詩人陸游在詩中寫道:「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示子遹》)挺能說明其中問題。事實上,陶淵明在此描寫「草盛豆苗稀」,如果對種植稍微有些常識,就不會犯下誤解的錯誤。可是,千百年來,大家都一錯再錯,忽略了此句本身真正描寫的實際景象。此處的「草盛」大抵是說田地裡長有野草,但不能因此而認為田地裡全是野草而誤了莊稼,如果是真正的農人就會明白,當莊稼還處於幼小狀態時候,野草的生長狀況是強於莊稼的,這才是「豆苗稀」的真正原因,而不是「豆苗長得不好」的胡亂解說;只是因為莊稼本身還是「豆苗」呀,而不是「豆棵」狀態,所以此時站在田邊猛然看去,就會覺得野草竟然比豆苗還要生長的旺盛。

正確理解詩句,必須結合詩作的真實描寫狀況,而不是憑空地想當然,那樣就會犯下常識性的錯誤,從而貽笑大方。如果像通常那樣去理解第一個詩句,那麼又如何去理解詩人在接下來的順序描寫呢?正是因為豆苗處於生長狀態,所以才有詩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苦勞作。也正因為詩人本身參與了勞作活動,是一個實打實的勞動者,所以才會有本詩的各種細膩之處。如果不是參與者,如何才會有「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的真實寫照?

在本詩最後,詩人不僅進行以上各種地詳細描寫,而且感慨地說「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衣裳被露水打濕沒有什麼好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本身的意願,就非常值得。詩人的「願望」是什麼呢?當然就是組詩《歸園田居 其一》中所寫:「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脫離俗世官場,歸隱田園,過自由自在地種植生活。

晏殊不會在詩詞裡感喟求官難,因為他本就居高位;王維可以靜心山居,靜聽「鳥鳴澗」,因為他畢竟見過「大世面」;李太白之所以高吟「行路難」,大抵是因為他官路坎坷;杜甫大聲高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卻是因為官路不通,抱負難以施展。越在乎的越忘記不了,或許,陶淵明的內心仍對官場之事念念不忘,否則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詩作裡對此事抒發感慨之情。陶淵明畢竟小時趨於士大夫教育,本質上應該懷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正統思想的。

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他所在乎的無法實現,只好「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最終選擇直面「慘淡的人生」,去「種豆南山下」,去「帶月荷鋤歸」,這既是一種無奈,卻又是一種幸運;屬於個人的無奈,卻屬於中國古典詩歌的幸運。

相關內容: 陶淵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