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假日化的意義

傳統節日假日化的意義

傳統節日假日化的意義

生肖民俗

  2007年12月16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修訂後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民眾對新的放假辦法可能還有些不太滿意的地方,比如說關於取消五一長假,就有人認為這實際上讓一些打工者失去了一個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所以希望能繼續保留原來的五一長假。正所謂“眾口難調”,一個放假辦法,是無法使從事各行各業的13億人都滿意的。即便如此,大家對增加三個傳統節日為公眾假日,還是持肯定和支持態度的。

  從有關方面對這次節假日放假辦法調整的說明來看,之所以增加清明、端午及中秋三個節日為假日,主要是考慮到我國現有的節假日安排明顯缺乏傳統文化特色。五一和十一的長假安排,更多的是出於政治性紀念日的考慮,在現實生活中,民眾在度過這些假期的時候,“假日”的意義凸顯,節日的意義則幾近於無。而一些世代相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的節日,卻在民間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即使單位不放假,老百姓仍會在工作和生活的“夾縫”中,擠出時間享受這些節日給身心帶來的愉悅和滿足。

  中國的傳統節日,當然不止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有些節日如元宵節、重陽節、臘八等,民間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季節性的節日如夏至、冬至等,也有很重要的民俗活動與之相連,如在山東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如剛剛過去的冬至,就有很多人在這一天裡吃餃子。依托於節日的假日,雖不可能照顧到所有的民俗,但一些全民性的節日,則理應成為法定假日。

  首先是一種遵循“國際慣例”的做法。節假日的規定,雖然民族各異,不過各國的法定假日,無疑要考慮到相沿已久的民族節日或宗教節日,如基督教的聖誕節、猶太教的逾越節、伊斯蘭教的宰牲節等。我們中華民族的宗教雖多是泊來品,但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我們也有寄托著民族情感的得到炎黃子孫公認的節日,因此,把這些“識別”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的節日設為法定假日,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其次是可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中國人雖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豪情,自古也不乏“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不過畢竟屬於中華傳統的獨特的文化是存在的。在如今幾乎地球上每一塊土地上都有中國人的大環境裡,真正能把中國人凝聚在一起的,不是現如今那些時髦的語詞,而是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中、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血液中的民族情愫,而這些情愫恰恰可以具化為一個個節日,在這些節日裡更具象徵意義的儀式或飲食中,喚起人們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舉例來說,在中國人的意識中,並不存在一個全能的造物主的觀念,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來自父母、來自於自己的祖先,因此對祖先充滿敬意和感恩,就成為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於是,我們有一個大江南北均認可的清明節,在這個節日裡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並演化成一條中華兒女認祖歸宗、維繫人們思想情感的文化紐帶。可以說,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就在於這種對代表民族共同情感的節日的認同、對民俗的認同、對民族習慣的認同中。

  再次,節日的法定假日化,也為我們繼承傳統文化遺產提供了一個依托和平台。我們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及今,先賢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既有看得見的物質的遺產,諸如長城、大運河,也有看不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以孝道為核心的仁愛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等。可惜在西學東漸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的更多的是批判而不是繼承。我們雖也經常以“繼承和發揚”來表明對傳統的心跡,不過由於缺少一個實際的依托和平台,這種繼承和發揚也就難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傳統節日的法定假日化,我們雖無法企望每個人都在過節的時候,沉湎於對過去的懷想中,不過它畢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沉思與感恩的機會,為我們的“繼承和發揚”提供了可能。

  最後,還應該提到的一點是,傳統節日成為法定假日,實際上也是我們的政府在決策時更注重民意,說白了就是更“以人為本”的表現。以往節假日的設定,主要考慮的是國家的、政治的或經濟的原因,“黃金周”一詞的普及與流行,就是這種價值取向的最好註腳。當長假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一些專家學者的注意,並被不斷地進入人大或政協的提案後,決策者也在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思路,從原來的只是“答覆”到後來的時機不成熟的“解釋”,再到最後徵求意見後的修訂“落實”,實則體現的是一種政府工作從一廂情願地閉門造車式的決策,到滿足百姓情感需求的“以人為本”的執政觀的變化。而這一變化則是更令人欣喜的。

相關內容: 節日傳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