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道《寄外舅郭大夫》:此詩得自然之趣,盡真情之妙

陳師道《寄外舅郭大夫》:此詩得自然之趣,盡真情之妙

陳師道《寄外舅郭大夫》:此詩得自然之趣,盡真情之妙

古詩賞析

陳師道(1053年-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三司鹽鐵副使陳洎之孫,北宋時期大臣、文學家,「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蘇軾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亦能作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陳師道的《寄外舅郭大夫》,一起來看看吧!

寄外舅郭大夫

陳師道〔宋代〕

巴蜀通歸使,妻孥且舊居。

深知報消息,不忍問何如。

身健何妨遠,情親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淚盡數行書。

這首詩先從岳父寄信來報知消息入手,寫出了自己接到蜀地來信,知道妻兒都平安地住在岳父家中的喜悅心情,但又不敢深問具體情況的矛盾複雜心理,後再用溫言絮語撫慰妻兒,又感慨哀痛自己身世。詩通篇全以感情運行,首聯平靜,頷聯沉抑,頸聯以淡淡的歡快挑起,尾聯復歸結於感慨哀痛。起伏跌宕,得自然之趣,盡真情之妙。

首句說從遙遠的四川,回來一個帶信的使者。看似起得平平,道來卻也不易。開篇便是「巴蜀」二字,容易使人聯想到李白「噫噓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詩句,古代四川的交通困難,早已使「巴」、「蜀」這些字眼染上一層滯重的色彩。因而緊接著的「通歸使」也就顯得特別難能可貴。那樣「崎嶇不易行」的蜀道居然「通」了,來了一位信使,而他所帶的又正是自己朝夕盼望的妻兒的消息,這正是「家書抵萬金」。「通」本來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把「巴蜀」和「歸使」串聯起來,就打上了強烈的感情印記。

「妻孥且舊居」,是作者的內心獨白。嬌妻幼子,關山阻隔,不知有多久沒有互通音訊了,作者想,他們的情況怎樣?該不會有什麼意外吧?……面對遠道而來的信使,腦海裡日夜浮現的妻兒形象都要跳出來了,可是作者卻寫了這樣一句淡而又淡的詩。像是沉吟,像是揣度,又像是自我安慰,一個「且」字,把那種又迫切又猶疑,驚喜慰懼交集,滿肚子話要問卻欲言又止的心情傳達出來了。此時此刻的作者,正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了。

頷聯兩句把沉吟猶疑的原因挑明了。作者的心理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形成的。家人分居異地,消息阻塞,禍福不知,一方面盼望消息,一方面對消息反而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生怕會有壞消息傳來,特別在戰亂年代這種矛盾心理更為突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杜甫《述懷》:「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都是這種心理狀態的寫照。陳師道是傚法杜甫的,這首詩也受了杜甫詩的影響。

但不管怎樣「不忍問」,害怕問,最後總得硬著頭皮聽消息。一旦獲知妻兒都好,平安無事,作者就像久囚遇大赦,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心情立刻輕鬆起來,一掃囁嚅之態,和信使也有說有笑了。因而「身健何妨遠?情親未肯疏」兩句就帶有明顯的愉快情緒,既是作者對妻兒的安慰,也是一種自我慰藉。只要大家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那麼即便隔山阻水也沒有什麼了。作者還進一步用溫言絮語撫慰妻兒:夫妻、父子的親情,絕不會由於分離而疏遠、而隔膜。

儘管有淡淡的微笑,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家庭異地分居、不能團圓的嚴酷現實。所以在最後一聯,作者又情不自禁,悲從中來,不能抑制了。他想,為什麼自己就不能像別人那樣閤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呢?追根究底,還不是因為科舉不順嗎?古代讀書人要想飛黃騰達,唯一出路是應試做官。陳師道儘管以孤介自許,實際上也未能免俗。「功名欺老病,淚盡數行書」,顧影自憐,年已老大,愁病交攻,連自己的妻兒都養活不了,想到這些,提筆回信之時,他便灑下了傷心之淚。全詩的思想深度也在此深入一步,由家庭的悲歡離合上升到身世的感慨,對社會不平的怨憤抗議也就意在其中了。

相關內容: 陳師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