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的民間習俗

除夕前的民間習俗

除夕前的民間習俗

生肖民俗

尾牙: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在古老的農業社會裡,從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了。臘月十六日,民間稱為『尾牙』,商人尤其重視這一天,除了拜土地公,感謝土地公一年來的庇佑外,還要宴請員工,舉辦抽獎,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苦。

民間認為土地公是商家的守護神,也視為財神與福神,能夠使人發財,所以商家在尾牙時,為祈求保佑新的一年能夠大發利市,祭拜土地公的儀式比農家更為隆重盛大。尾牙當晚,東家會以盛筵來款待員工,以犒賞其一年來的辛勞。

以前有個習慣,東家會於晚宴時決定明年是否仍僱用某員工,宴席間雞頭對準誰,就暗示主人要解雇誰,俗稱無情雞,但是這個習俗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祭灶神:

《風土記》記載:『今吳以臘月廿四日夜記。其謂神翌日朝天日一歲事,故前期禱之。』傳說中諸神在這一天會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來的諸事。因此,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貢禮敬拜諸神,並燒紙錢提供往返天庭的旅費。臘月廿四日是『祭灶神』的日子,灶神是上天派駐在每戶人家,負責監視一家大小的事務,到了廿四日這天會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於是人們要在『灶神』的嘴巴四周塗上糖漿,並用豐盛的祭品來巴結灶神,希望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些好話或是最起碼保持沉默。

 

年終大掃除:

送灶神上天後,就要把家中的神桌及屋內好好大掃除一番了,一般人相信,在過年前將屋內外打掃乾淨,象徵除舊布新外,這個家也會跟著興旺。『年廿八洗邋遢』,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幫手大掃除,務求將往年的霉氣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包括洗頭、沖涼及理發等,據聞這樣過完年就可以消災去病。大掃除時,也不一定要等到年廿八,『除』日與『破』日,同樣適宜除污去垢。

 

做年糕:

大掃除完後,接著就要開始準備『年糕』,做為除夕祭神明及拜公媽的供品。年糕蒸得越發,表示未來一年財富會越發,所以人們把蒸年糕視為一件大事,馬虎不得。所以蒸年糕時有些禁忌,例如不准說不吉祥的話,不准大聲吵鬧等等。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也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銀條,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從前的年糕製作全憑手工,前一天就要先把糯米浸泡一夜,再用石磨磨成米漿,裝進布袋後,在袋上放石頭重壓,等水份瀝干後,再將米團取出,加上配料,調味,然後在蒸籠中以炭火慢慢蒸熟。想蒸出色、香、味俱全的年糕,就絲毫馬虎不得。巧手的主婦們往往可以憑著多年的經驗,在每一個步驟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

山東蒸年糕主要用粘高粱米加一些豆類,或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則甜鹼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片炒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則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再加上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廣東的蘿蔔糕、芋頭糕、製法與眾不同;先將蘿蔔或芋頭切碎,混合炒香的臘肉、蝦米、冬菇等作料,再加入米團後蒸成。馬蹄(荸薺)糕也是廣東名產,作法是荸薺去皮磨成粉,加米粉和白糖蒸成。

 

除夕的習俗:

過年的時段,家家戶戶都為過年而忙碌起來:清掃房屋、除舊布新、採辦年貨等。對一般民間來說,應該是從除夕就開始算起了。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團圓,與家人共度佳節。除夕重要的節俗有下列幾項:

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木桃符,由於鬼怕桃木,所以古時在過年期間,都會在大門兩邊掛上桃符,以作為避邪之用。演變至今,人們於除夕貼春聯的目的已不再是為了避邪,而是在上面題上一些吉祥喜慶的字句,表達人們希望來年更加興旺繁榮,生活幸福,消災免難的願望。

一般農家人貼對聯,都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全家安康。而經商人家,則希望財源茂盛,發財致富。那些農村中的教書人,則希望閤家平安,子女能在學業上長進,並能才學並茂,在仕途上有前程。官宦人家,當然表現出不同凡俗,力求光宗耀祖、顯赫於人和官運亨通的意願。

每到春節,家家戶戶換上新春聯。紅色的春聯,本來就烘托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再加上表達良好祝願的春聯內容,深含的寓意,更從深一層次挖掘了、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辭年:

除夕,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意義。當天下午要開始送年的儀式,家家戶戶都準備牲醴、菜飯、柑桔及粿糕,以供奉諸神,之後再祭拜祖先,以感謝各位神明及祖先一年來的照顧,祈求其保佑子孫年年如意。拜畢即放爆竹,謂之‘辭年’。

 

吃年夜飯:

除夕也稱為‘大年夜’,這天除了貼春聯,供奉祖先神明外,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大小一起圍爐吃年夜飯了。年夜飯,又稱團年飯,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全家團聚。不管平日是在什麼地方為生活奮鬥,到了除夕這一天,分散各地的遊子一定會風塵僕僕的趕回家來團聚。在家的成員也一定要等會全家都到齊了,才能開飯。有些地方習俗,即使家未能趕回家吃團年飯,也要在桌上為他擺一副碗筷,並且夾一些菜餚在碗裡,表示家人仍等待他回家團圓。習慣上,年夜飯吃得愈久愈好,有的人家會一直吃到深夜。團年飯的菜式通常都十分豐富,雞鴨魚肉,鮮臘葷素,應有盡有。傳統的年夜菜都具有象徵意義,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一條大魚,並且不可把魚肉吃完,以表示‘年年有餘’;長年菜取意長壽,菜頭代表好綵頭,韭菜則是人人長久,年糕取其‘年年高陛’,炸成金黃色的油角,煎堆,蛋散等,取其‘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均為吉祥的食物。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買些應景年花回家,平添了不少過年氣氛。

中國人大多在年三十晚吃團年飯。惟是現代社會比較繁忙,年廿九、年廿八、年廿七或更早,也是司空見慣。但擇吉還是很重要的。通勝所載的‘生氣’、‘月德’、‘天德’、‘陰陽合’都是好日子。反之,‘天狗’、‘天禍’、‘月厭’、‘四絕’、‘人隔’、‘陰錯’、‘披麻煞’、‘陽錯’、‘赤口’、‘垂日’、‘垂喪’等值星日或‘破’日,都不適宜團年,以免招致無妄之災。

 

發壓歲錢:

吃完年夜飯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祝其順利成長、歲歲平安。不少父母都會派壓歲錢給自己的子女,勉勵他們好好做人,努力讀書和工作。而成家立業的子女,也會給長輩紅包,祝其健康長壽。‘壓歲錢’就是‘紅包’。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始見於清朝。《清嘉錄》記載:‘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獻,謂之“壓歲盤”。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於吉利,為新年休征。’從前旳硬幣是內方外圓的銅錢,講究一點的人家,會用彩繩穿錢,編作龍形,掛在小孩的床腳,或者是掛在床帳上,據說可以鎮壓邪崇。除夕夜,大部分的人都不睡覺,熬夜到天亮。這個習俗,最早見於相傳守歲可以使自己或者父母長壽。所以除夕夜通常是家家燈火輝煌、通宵不眠。等子時一到,鞭炮聲此起彼落,新的一年就來臨了。

 

守歲:

吃完年夜飯,領完壓歲錢後,已近深夜,這時晚輩要為父母及年長者‘守歲’,不能上床睡覺,此舉有為父母增壽的意思,祈求雙親能夠長命百壽。而年長的人守歲,則是‘辭舊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因此除夕夜通常都是徹夜不眠、燈火輝煌。有些家庭還會在午夜之後舉行宗教上的特別儀式。到子夜十二點正,就開始燒炮竹,慶祝新一年來臨。

《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相關內容: 除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