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節日 侗族的鬥牛節有什麼特點

侗族節日 侗族的鬥牛節有什麼特點

侗族節日 侗族的鬥牛節有什麼特點

民族文化大全

鬥牛,是一項娛樂節目。而侗族文化中的鬥牛節,是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悅,這項傳統節日在侗族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的歷史,如今,鬥牛節在侗族人民的心裡依舊非常的重要。鬥牛節體現出侗族人民的淳樸善良,以及對美好的願望的追求。

「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鬥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二月或八月裡逢「亥」的日子裡舉行。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準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

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衝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

每年農曆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乾淨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像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三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

侗族人喜歡以鬥牛為樂,多在春秋之季進行,每年農曆二月、三月或八、九月逢「亥」之日為鬥牛節。

在這之前,青年們吹著蘆笙到外寨邀戰。在將要準備參戰的牛王圈前,人們鳴鑼吹笙放炮,祭祀通宵達旦。亥日的鬥牛場上人山人海,牛王營地裡,旌旗環繞、戒備森嚴,有若古代將軍佈陣。

鬥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頌《鬥牛詞》,宣佈鬥牛規矩。午時許,鬥牛隊伍輪流入場示威,手舞書著牛王美稱的「碼牌」者在前開道,敲鑼鼓吹蘆笙者隨之,刀斧手舉著金瓜斧頭,寨老著古裝持傘以護聖母英靈,後面的人群舉著旌旗擁著牛王在炮聲中入場。

牛王頭鑲鐵角、罩紅緞,背插令旗鶴尾,幾個後生牽著牛王在樂聲和歡呼聲中入場。人們護著牛王繞場三圈,高呼不止,這種儀俗稱「踩堂」。

踩堂完畢,鬥牛便正式開始了。若是一方敗了,姑娘們就跑去將「敗將」的旌旗奪去,接著是勝利者以威武的姿態再次入場示威。待約定的牛王都鬥過,鬥牛也就結束了。

有時「敗將」還會被殺掉,全寨出錢重新飼養新的「牛王」。幾天後姑娘們送還敗者戰旗,受到小伙子們盛情的款待,並陪著他們唱侗族大歌,臨別奏笙歡送,還贈贖旗彩禮。

相傳古時候人們種稻插秧卻不會移栽,這時有兩頭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起架來,將秧田踩壞,主人沒法,只有從較密的田里移出一些秧來插滿。收穫季節這塊田豐收了,人們從此學會了插秧。為紀念這一農活上的大事,人們牽來兩牛相鬥,從此相沿成習。

相關內容: 侗族節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