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陳藩傳》原文及譯文,節選自陳藩傳

《後漢書·陳藩傳》原文及譯文,節選自陳藩傳

《後漢書·陳藩傳》原文及譯文,節選自陳藩傳

國學經典著作

《後漢書》是由南朝宋時期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紀傳體史書,屬「二十四史」之一,與《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主要記述了東漢195年的史事。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後漢書·陳藩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初仕郡,舉孝廉,除郎中。遭母憂棄官行喪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時李膺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屬城聞風,皆自引去,蕃獨以清績留。郡人周璆,高潔之士。前後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大將軍梁冀威震天下,時遣書詣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稍遷,拜尚書。性方峻,不接賓客,士民亦畏其高。征為尚書令,送者不出郭門。

延熹六年,車駕幸廣成校獵。蕃上疏諫曰:「夫安平之時,尚宜有節,況當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離散,是陛下焦心毀顏,坐以待旦之時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種麥。今失其勸種之時,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非賢聖恤民之意也。」書奏不納。自蕃為光祿勳,與五宮中郎將黃琬共典選舉,不偏權富,而為勢家郎所譖訴,坐免歸。頃之,征為尚書僕射。八年,代楊秉為太尉。蕃讓曰:「齊七政,訓五典,臣不如議郎王暢。聰明亮達,文武兼姿,臣不如刑徒李膺。」帝不許。中常侍蘇康、管霸等復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農劉祐、河南尹李膺,皆以懺旨,為之抵罪。蕃因朝會,固理膺等,請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覆,誠辭懇切。帝不聽,因流涕而起。

竇後臨朝,蕃與後父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徵用名賢,共參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及事洩,曹節等矯詔誅武等。蕃時年七十餘,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餘人。並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論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抗論惛俗。而驅馳嶮厄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爭衡,終取滅亡之禍者,彼非不能潔情志也。愍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倫莫相恤也。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

(《後漢書·陳藩傳》,有刪改)

譯文: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最初在郡做官,被推為孝廉,授郎中。因母親去世,辭官居喪。服喪期滿,刺史周景召他為別駕從事,因勸諫意見不一,棄官離去。太守李固上表薦舉他,授議郎,再升為樂安太守。這時,李膺擔任青州刺史,治政嚴有威名。屬城聽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離去,陳蕃因為政績清廉,一個人留下來,郡人周璆,潔身自愛,前後郡守招請,不肯去。只有陳蕃能夠招他去。陳蕃稱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數他。特別為他安一張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懸起來。大將軍梁冀派人送信給陳蕃,托他辦事,有得通傳。使音用欺詐的方法求得拜見,陳蕃很生氣,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獲罪被貶為修武縣令。稍得陞遷,被任為尚書。陳蕃性情嚴肅方正,不接待賓客,土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徵召他任尚書令,送行的人都沒走出外城門。

延熹六年,桓帝駕臨廣成苑圍獵,陳蕃上書勸諫說:天下太平的時候,還要有節制,何況現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離失散,這正是您傷心憔悴,夜不入睡的時候,又恰初秋多雨,是百姓開始播種的時機,反而要他們驅禽趕獸,從事開闢道路的勞役,這不是賢明聖君體恤百姓的心。」奏書送上,桓帝沒有採納。自從陳蕃番做了光祿勳,他同五言中郎將黃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選舉,不偏袒權貴,因而被豪門子弟誣陷控告,獲罪罷官回家。不久,徵召為尚書僕射,延熹八年,代替楊秉為太尉。陳蕃辭讓說:辦別日、月、全、木、水、火、土七政,解說五典,我不如議郎王暢。聰明豁達,文武全才,我不如馳刑徒李膺。桓帝不許。中常侍蘇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們排擠誣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諛勾結。大司農劉佑、河南尹李膺都因違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懲處。陳蕃借朝會之機,堅決為李膺等人申訴,請求皇上寬免他們,提升他們的官爵。反覆申訴,詞意肯切。桓帝不理,陳蕃因此流淚起身而出。

竇太后執朝政後,際番和太后的父親大將竇武,同心盡,起用名流賢士。共同參與國家政治。天下之土無不伸長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趙嬈,早晚都在竇太后身邊。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同她勾結,討好太后。陳蕃常恨這幫人,決心消滅宦官,正好竇武也有謀劃。事情洩露時,曹節等人偽造太后的命令殺了竇武等人。陳蕃當時七十多歲,聽說變亂發生,率領屬官和學生八十餘人,一起拔刀衝進承明門,王甫於是命令逮捕陳蕃,當天就殺害了他。

史官評論說:桓帝、靈帝時期,像陳蕃這類人,都能樹立好的風氣名聲,直言評論沉悶的現實,奔走於艱難險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較量高低,結果招來殺身大禍。他們並不是不能潔身自守,避世歸隱。而是可憐一般世士以遠塵俗為高尚,對於人倫道德卻不關心。他們認為逃離世事是不義的行為,所以多次遭到罷免,仍然不肯離開現實:以倡導仁德之心為己任,儘管知道這條道路是漫長的,卻更加堅定,事情然沒有成力,但們的信義,足以扶持民心。

相關內容: 後漢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經典著作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