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多元文化的璀璨一脈:壯族的“師公戲"

壯族的多元文化的璀璨一脈:壯族的“師公戲"

壯族的多元文化的璀璨一脈:壯族的“師公戲"

民族文化大全

壯族「師公舞」是流傳於廣西武鳴、邕寧、都安、欽州等縣的一種屬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歷史悠久舞蹈語彙比較豐富,民族特色濃郁,是壯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

壯族師公戲,壯人俗稱「唱師」、「跳師」,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流行最廣泛的劇種之一。壯族「師公戲主要流傳於河池、宜山、來賓、武嗚、邕寧、貴縣等壯族居住區,是在『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師公」是一種迷信職業者。裝師公的人,戴假面具,邊跳邊舞,以表現『請神驅鬼,祈福消災』或豐收酬神的宗教內容。因為師公在祭神驅鬼時常喃喃歌舞,它沒有道白,一唱到底,接著以師公調唱一些咒語或宗教故事等,邊歌邊舞,多跳壯族民間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師公將灘祭與當地的唱歌吟詩的風俗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

獨舞時,幾個基本動作反覆貫串始終,舞段完整,節奏鮮明,故又叫壯族詩劇。據研究,它在清同治年間就具有戲劇雛型。早期的師公戲,演員穿紅衣袍,主要以蜂鼓擊拍伴奏。後來逐漸分行當,使用管絃樂及其它鑼鼓等伴奏,具有健康、樸實、活潑的藝術特點。

「師公舞」源於何時,民間藝人有些不同的說法。一說源於周代,其唱本中確有「周朝唱師傳下來」、「三元三聖號真君,周興幽厲作諫臣,辭職參師為正教,究竟五行秘密文」等唱詞;一說源於黃帝時代,說黃帝就是運用梅山教密文戰勝蚩尤的;又傳唐、葛、周為皇帝母親擊鼓舞蹈,驅邪治病,皇帝封其為三元,遂「三元教」廣為流傳。

又一說源於漢代,葛諸亮南征十洞蠻王時,有梅山教徒隨征,後流落於十萬大山傳教,由此出現師公。以上種種,均屬口頭傳說,沒有可靠的文字依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師公舞」起源甚古。與嶺南(廣東、廣西古稱嶺南)古代巫舞、儺舞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

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儺舞的表演形式,至唐、宋後,由於道、佛二教相繼傳入廣西,又觸到了道教的影響,師公藝人為了招徠觀眾,還大量吸取了民間的傳統文藝、體育形式,逐步演變成為一種半宗教性、半文藝性的獨特的表演形式了。

相關內容: 壯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