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有哪些讚美雞的詩作?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

歷朝歷代有哪些讚美雞的詩作?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

歷朝歷代有哪些讚美雞的詩作?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壇

歷朝歷代有很多描寫雞的詩作,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尖嘴巴,花毛衣,愛吃小蟲和小米,渾身上下毛茸茸,說起話來唧唧唧。」這則謎語說的是黃茸茸的雛雞。

「項上紅冠戴,身披五綵衣。能測天亮時,喚得眾人起。」這則謎語猜的是報曉公雞。

「一物不大兩頭翹,只有肚子沒有腰。半斗粗糧半斗菜,換來一斗白元宵。」而這謎語指的是下蛋母雞。

雞是一種極普通的家禽,家雞源出於野生的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約4000年。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雞的國家,其品種繁多,土雞、山雞、烏雞、麻雞、油雞、鬍鬚雞、麻黃雞、九斤黃、蘆花雞、矮腳雞、高腳雞、長尾雞,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它與我們人類同居一院,朝夕共處,與之相關的成語即有聞雞起舞、金雞獨立、呆若木雞、雞鳴狗盜、雞犬不寧、雞飛蛋打、雞腸狗肚、雞毛蒜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殺雞焉用牛刀、手無縛雞之力等等。

關於雞的俗語更多,如鐵公雞、雞蛋裡挑骨頭,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拿著雞毛當令箭,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偷雞不成蝕把米......可見,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雞給我們帶來祥瑞,帶來歡樂和幸福,古人讚美雞的詩歌不勝枚舉。《詩經》中《君子於役》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雞棲於桀,日之夕矣」之句,描述了夕陽西下,雞歸於院中窩棚或棲在小木樁上的景象。

唐末文學家徐寅歷數了雞的美德,贊曰:

名參十二屬,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鳴送曉陰。

峨冠裝瑞璧,利爪削黃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報德音。

是說雞是十二屬相之一,有著一身漂亮的羽毛,它守信報曉,驅走黑夜,喚來光明;土裡刨食,自食其力。它取食五穀雜糧、蟲蟻草籽,是來報答天地之恩德的啊!

唐代大詩人杜甫對家雞似乎別有情愫,他寫有兩首關於雞的詩,其一為:

紀德名標五,初鳴度必三。

殊方聽有異,失次曉無慚。

問俗人情似,充庖爾輩堪。

氣交亭育際,巫峽漏司南。

雞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敵敢鬥,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人們往往因其偶有誤時失責,而殺之入庖廚,可悲可歎!其二名曰《縛雞行》: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於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這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時而作,他看到家中僕人正在捆雞,要拿到集市上售賣。一問才知,原來是因怕雞吃掉小蟲,有傷生靈。詩人仔細思量:雞賣出去要遭受宰殺的厄運,放了雞,蟲蟻這些小生靈又要遭受災難,反覆想來,實在沒有萬全之策。此詩有道家思想,似乎又有禪宗佛意。

金雞報曉,旭日東昇。雄雞司晨是最為顯著的特點,它是太陽的傳令官,是光明的使者。《詩經·鄭風·風雨》中云: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是說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雞啼叫不止。引申為在風雨飄搖、動亂黑暗的年代,有正義感的君子堅持操守,勇敢地為理想而鬥爭。晚唐詩人崔道融寫有一首《雞》,詩曰:

買得晨雞共雞語,常時不用等閒鳴。

深山月黑風雨夜,欲近曉天啼一聲。

該詩以「人雞共語」的寫法,讚美了雄雞在深山月黑、風雨交加之夜,於晦明難辨之時,雄赳赳、氣昂昂,啼唱報曉,給人們帶來一片光明。

明太祖朱元璋的詠雞詩更是霸氣。相傳他登基那天,突然聽到一聲嘹亮的雞鳴,以為祥瑞,喜不自禁,詩興大發,當即以《詠雞鳴》為題賦詩。

詩的第一句:「雞叫一聲撅一撅」,階前眾臣聽了,都覺得出語太俗,但一個個都不敢笑出聲來,只好忍著往下聽。只聽得第二句:「雞叫兩聲撅兩撅」,有的大臣已實在忍不住了,忙扭過臉去掩口偷笑。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但他並在意,接著念出後面兩句:「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眾大臣聽後,直驚得瞠目結舌,暗自叫好,再也不敢小覷這位出身貧寒的皇帝了。

明代中葉的江南才子唐寅,字伯虎,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他博學多才,吟詩作曲,能書善畫。其愛雞更甚,畫雞題雞,樂在其中。他題了三首《詠雞詩》,其一為: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聲啼散滿天星。

銅壺玉漏金門下,多少王侯勒馬聽。

其二為: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其三是:

血染冠頭錦做翎,昂昂氣象羽毛新。

大明門外朝天客,立馬先聽第一聲。

他寫了五彩雞、白公雞、紅公雞,每一首都淺白易懂,形象鮮明,呼之欲出,令人看後不由浮想出雄雞一聲昂然長啼,一輪朝日噴薄而出,滿世界光芒萬丈的景象。

大雞小雞、公雞母雞三三兩兩,在村莊的農家小院、打穀場上,草垛旁、溪水旁蹣跚漫步,在皚皚雪野上留下一行行淺淺的竹葉似的腳印。小雞唧唧鳴叫,公雞昂昂報曉,剛下了蛋的母雞咯咯噠、咯咯噠歡叫而出.......這是一幅祥和寧靜、溫馨動人的家園圖畫。

古人的筆下,不乏這樣的情景。東晉的陶淵明《歸園田居》有句: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有裊裊炊煙、有深巷狗吠、有樹上雞鳴,這才是幽居的家園啊!中唐的溫庭筠踽踽獨行在異鄉的路上,思念起故園的茅草房、板橋路以及朦朧曉月裡的雞鳴,吟道: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商山早行》

晚唐的王駕棄官歸隱鵝湖山下,他寫有一首《社日》:

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詩人認為莊稼長勢喜人,家家戶戶豬滿圈、雞成群,才是家園富庶興旺的象徵,才使得鄉親們酒不醉人人自醉。

前兩年,有個網絡流行語:「大吉大利,晚上吃雞。」俗語亦云:「有酒有菜,不算慢待;有雞有鴨,更是頂呱呱!」《論語·微子篇》有句:「殺雞為黍而食之。」

在古代乃至現代,吃雞是吉祥的象徵,也是尊貴的禮遇,所以古人常在詩裡大秀吃雞的美妙。大唐豪放派詩仙李白42歲時,忽接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興高采烈,受寵忘形,這樣的大喜事自然要吃雞喝酒,於是寫了一首《南陵別兒童入京》的告別詩: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從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中,不難看出詩人掩飾不住的喜悅之情。

受邀吃雞,更是愜意之事。盛唐的孟浩然在其名作《過故人莊》詩中,首句就點出「吃雞」來: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如果沒有肥雞可食,恐怕他就不會「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了吧。北宋大吃貨蘇軾更愛吃雞,他被貶黃州期間,廚藝爆棚,發明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炸雞「杏花雞」。此外,還有「東坡四珍」之一的「五關雞」。晚年,在雷州任上即使生病了,也嘴饞啃雞骨,「呻吟殊未已,更把雞骨灼。」他在《次韻徐積》中吟道:

殺雞未肯邀季路,裹飯先須問子來。

大蘇心心唸唸都是「吃雞」。南宋的陸游也是吃貨,陸游對食材的要求頗高:

啄黍黃雞嫩,迎霜紫蟹新。

他吃雞要吃嫩黃雞,螃蟹是起霜時的好。陸游在那首膾炙人口的《遊山西村》裡念叨: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也就不足為怪了。

老家鄉親殺雞之前,常常念叨一句口訣:「小雞小雞你別怪,你是人間一盤菜!」無獨有偶,清代文人袁枚寫了首《雞》,詩中也假惺惺地為雞念「悼詞」:

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

主人計固佳,不可與雞知。

把雞追養得肥美,殺掉烹食,還要欲蓋彌彰,不讓天下的雞們知道,真夠狡猾陰險的啊!

雞於人是大有裨益的,我們吃它產下的香噴噴的蛋,品它醇美美的肉,更聞聽雄雞嘹亮的啼唱。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唐·李賀《致酒行》

一聲雞唱千門曉,誰是高眠無事人。

——宋·彭思永《詩一首》

雄雞司晨,向我們昭示著時光之寶貴;雞鳴而起,體現著人們的勤奮精神。

我們要聞雞起舞,登高望遠,發憤圖強,不斷譜寫事業興旺的新篇章!

相關內容: 情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詩壇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