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司空圖所作的《雜題》,細膩的刻畫了自然景物

唐代司空圖所作的《雜題》,細膩的刻畫了自然景物

唐代司空圖所作的《雜題》,細膩的刻畫了自然景物

古代典籍

司空圖,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唐朝末期詩人、詩歌評論家。他出身在唐末亂世,看到世事難為,無奈歸隱,最終卻為大唐王朝的滅亡絕食殉難。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司空圖所作的《雜題》,接著往下看吧。

對於自然事物本身而言,山是山,水是水,似乎永恆不變,亙古不移。唯一能夠使得山水非同凡響的,彷彿更多地源自世人心靈上的突變或昇華。佛家喜說禪意:是心動並非幡動。然而,在時空暗流所籠罩的範圍內,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一切都在悄然湮沒。

《雜題》

【唐】司空圖

孤枕聞鶯起,幽懷獨悄然。

地融春力潤,花泛曉光鮮。

司空圖的這首《雜題》小詩,記錄某個春日清晨,心路短暫之時的前後經歷,心情瞬息之間的突兀變化,無論是對過往頹廢心緒的敘寫,又或者是當下愉快心情的描繪,都是建立在對自然景物細膩地刻畫之上,一切「景由情生,情因景顯」。

「孤枕聞鶯起」,首句寫詩人清晨的第一反應,狀態不是十分明朗的,但也並非沒有化解的餘地。漫漫長夜,獨自一人沉睡,朦朧之間,耳邊忽然聽得鳥叫聲,清脆響亮,震動著人枯寂的心靈,讓人逐漸變得清醒,不願再繼續憨睡。

古詩短小精悍,全篇基調大多會在開始的時候,就暗暗定下來。這首小詩當然也不例外。開頭的「孤枕」二字,把無從陪伴的淒涼意給表露得一乾二淨,清清楚楚的背後是莫大的辛酸與悲涼。詩人初始之孤是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各種緣由,難以一一傾訴。

如此以來,能夠打破寂靜心靈世界的,大抵只有自然外物。沉靜在孤獨內心深處的詩人,忽然聽見窗外傳來的春鳥啼叫的脆響,於是不由自主地從沉睡之中甦醒過來。枯寂的心情,清脆的鳥鳴,明顯對比之下,整個世界開始變得靈動,惹人追慕。

「幽懷獨悄然」,次句掉轉筆觸,詩人從睡夢裡清醒過來,開始梳理自己的內心情懷。在清亮的黃鶯嘀咕嘀咕聲裡,詩人腦袋變得剔透許多,所有的往事就這麼湧上心頭,曾經複雜莫名的瑣碎事件,似乎不再那麼繁複。這大概便是所謂的「餘生歎息,過往難道」吧!

相對於首句的「孤枕」之孤寂,這裡的「幽懷」之幽靜,從表層慢慢地滲入進詩人的心靈底部。或許,面對過往那些歲月,詩人也在反省或者沉思。而這些複雜的情感因素,是沒有辦法去向他人證明或說明的,唯有一個人把它們擱置在內心裡,獨自回味,悄然思索。

心動不如行動,此時此刻的詩人雖然有些想法,與曾經的自己相比較,其實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改變。畢竟,當初的消沉與落寞,是沒有辦法立即就可以消磨掉。然而,在逐漸清晰起來的內心裡,另外一個世界已經打開了門窗,正在吸引著人去嚮往和追尋。

「地融春力潤,花泛曉光鮮」,最後兩句是全詩精華所在,描寫精細,刻畫生動。被冰封的土壤,日復一日地開始融化,全都是春天發力的緣故;黝黑的枯枝綻放花朵,每天一個新鮮模樣,全是因為春日朗照的結果。

詩人在充滿了朝氣蓬勃的鳥鳴聲中甦醒,在對往日繁瑣事物的反思中警醒,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眼前所見一切也頓時與眾不同,彷彿披上了一層燦然的光芒。這種來自於心境內部的劇變,被詩人貼切地演化到景物身上。

正因為詩人心情不同往日,所以流瀉在筆端的自然風光就愈加光鮮十分,可以說是恢復了正常狀態。他是不會明確說出來的,善於尋找美妙的謊言。「地融」是因為「春力」之「潤」,「花泛」是因為「曉光」之「鮮」,全部都是客觀的,至於詩人主觀上的情緒,除了遮蔽就是掩飾,反正不可對人明文。

春天當然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所有生物都在爭分奪秒地綻放著屬於自己的魅力。生命的意義或許有些虛妄,生命的過程或許並不完美,可是能夠活著看清這個世界,畢竟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事情。所有的美好,只在一刻的心動。

對於本詩的作者來說,過去的歲月可能並不圓滿,甚至存在著殘缺。那些難以對他人言說的酸楚,一直鬱積在心底,時時折磨著脆弱的心靈。但至少在這個清晨,他是欣然的,是能夠體悟到愉悅為何物。因為他的心,到底受到春光的照拂,被鶯啼歡快地喚醒。塵埃落定,百花爭艷。

相關內容: 司空司空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