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舞有多少種類?苗族鼓舞種類簡介

苗族鼓舞有多少種類?苗族鼓舞種類簡介

苗族鼓舞有多少種類?苗族鼓舞種類簡介

歷史名人簡介

1、花鼓舞——通常活動於春節及「六月六」「八月八」「趕秋」「趕夏」等民族傳統節日。它的活動形式是由兩人各持兩根尺許長的鼓槌、分別站在鼓的兩面同時擊鼓,另有一人持單棒居中擊鼓腰作伴奏。兩者節奏要求統一,動作講究對稱。圍繞著他們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從「花鼓舞」派生出來的鼓舞有「雙人鼓舞」(男、女均可),特點是擊鼓時兩人可各打一邊 或同時敲擊一邊,也可一人擊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襯。動作可隨機應變,但十分講究對比、協調。

    2、團圓鼓舞——是種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時由一鼓手在場子中央擊鼓伴奏,參加舞蹈的人則圍繞著他,踏著節奏明快、時輕時重的鼓點,晃手擺腰地繞圈而舞。每跳完一段後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進行輪迴不斷,直至興盡方休。歌詞多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的內容。舞蹈基本動作有「大擺」「小擺」「細擺」三種。晃手擺腰是「團圓鼓舞」獨有的韻律和風格。

    3、跳年鼓舞——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銅鑼外,其活動形式及動作風格特點與「團圓鼓舞」大致相同。

    4、單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普遍喜愛的表演性舞蹈。常在歡慶豐收及其它傳統節日裡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兩種。男子雙手持鼓棒擊鼓或雙手握拳擊鼓,舞蹈動作豐富,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動作和武術等多種,動作粗獷有力;女子則是在伴奏者敲擊鼓邊或銅鑼的音響聲中,雙手各持鼓棒一根、邊敲擊著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邊舞蹈的。舞蹈動作多 是表現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紡紗、織布和照鏡、梳妝等,其風格特點除個別地方能見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較文雅、端莊。

    5、猴兒鼓舞是種技巧性較強的男子表演性舞蹈。它的近代從「單人鼓舞」和「雙人鼓舞」 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歷史不過幾十年,由於從事這種表演活動的人都必須是訓練有素的, 故至今苗族民間仍不甚普遍。在表演時,舞者的擊鼓方法也有用槌擊的和以拳擊的兩種。

    舞蹈的內容主要是表現猴兒進廟偷吃供果時無意中敲響了更鼓後驚慌和對鼓嬉戲的情景。動作有「倒上樹」「偷桃」「抓癢」「滾球」「戲鼓」等,十分滑稽、風趣,富有戲劇性。

    6、踩鼓舞(苗語稱「究略」)是種女子自娛性集體舞蹈。每年春節甚為活躍。其傳統活動形 式是:舞蹈開始時,由一名歌舞兼優的鼓手先唱一首號召青年婦女都來舞蹈的「踩鼓歌」,之後敲鼓為舞蹈者作伴奏。鼓手還具有指揮全體舞者變換動作、掌握舞蹈氣氛的職能。舞蹈自始至終都是以鼓手為中心圍圈進行的。

    舞蹈者因以佩戴銀頭飾、項圈、手鐲,穿著厚實的花衣長裙為美,動作受到一定制約,使舞蹈相應地形成一種自然地甩手擺腰、輕輕地抬腿踢腳的風格特點。主要動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轉步」等。

    7、木鼓舞有的地方也稱「跳鼓髒」(苗語稱「直質努」),是一種祭祀性舞蹈。過去僅在每隔十三年舉行一次全族性祭祀活動「吃牯髒」時才跳,具有原始宗教色彩。最初,跳「木鼓舞」時使用的鼓,是將一根直徑約一市尺,長約五、六尺的樹幹挖空,在兩端蒙上牛皮製成的。按古老風俗,舞時要一新一舊同時使用,祭祀活動過後,就將舊鼓送往懸崖陡壁任其腐朽風化,新鼓則放置屋樑上保存起來,待下次「吃牯髒」時取下,與當年新制的鼓並用。

    「木鼓舞」,由於後來僅在男子中傳播和普及,鼓手多由寨中男性長者擔任,因此無論是活動形式或舞蹈動作、鼓點、擊奏方法,均與以前大不相同了。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區已成為文化娛樂形式之一。所表現的也主要是一些如「鬥牛」、「宰牛」、「狩獵」等與苗族人民生活和勞動有緊密連聯的內容。

    8、銅鼓舞(苗族稱「究略高」)是用一頭有面、中空無底、呈平面曲腰狀稱為銅鼓的打擊樂 器伴奏的舞蹈。也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一種有代表性的、源遠流長的舞蹈文化。早在公元四世紀之前(春秋末期),銅鼓就出現在樂舞場面之中了。至今,苗族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

    擊銅鼓時「以繩耳懸之,一人執木槌力擊、一人以木桶合之,一擊一合,使其聲洪而應遠」(貴州《八寨縣志稿》)。

    苗族銅鼓舞的活動形式,常見的是將銅鼓懸於庭前或場壩之中,由擊鼓者一手執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頭槌擊鼓面伴奏。舞者則圍成圓圈、踏著頓抑分明、鏗鏘有力的鼓聲,時裡時外,且進且退地舞蹈著。

    至興高采烈時,還擊掌呼號、喊出「嗨哧哧」之聲以助興。其動作主要是來源於狩獵生活、農業生產勞動和對動物形態動作的模擬,如「騎馬」「趕鴨 」「捕魚」「撈蝦」等。

相關內容: 苗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名人簡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