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如何

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如何

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如何

生肖民俗

如何引導大學生以正確的方式做出自己的信仰選擇,並對大學生在信仰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給予關心和幫助,這對於大學生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學校和相關部門應該關注並重視這一問題。

大學生宗教信仰具有家族性、民族性,並受到家庭經濟狀況、學歷等因素影響,宗教傳播方式多樣化,大學生參加宗教活動具有隨意性

秦皇島市3所高校在校生總人數為4萬多人。在發放的一萬份調查問卷中,信教學生1240人,占12.4%,且88.7%的信教學生是被動接觸宗教的。在信教學生中,從性別上看,男生51.6%,女生48.4%;從民族成分上看,漢族77.4%,少數民族22.6%;從所信仰的教別上看,天主教9.7%,基督教26.6%,伊斯蘭教8.9%,佛教41.1%,道教4.0%,其他信仰9.7%。通過調查結果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在校大學生宗教信仰及認知具有5個特點:

在信教學生中,66.9%的學生家長有宗教信仰,52.4%的學生是由於家庭背景的影響在幼年和小學接觸、瞭解宗教,有50.3%的學生受到過其家庭成員的傳教,33.1%最終受家庭影響信仰宗教,成為家族宗教信仰的被動延續者。大學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家庭信仰背景的影響,這種家庭影響不斷擴展通常會形成宗教信仰的地域性。與非信教學生相比,由於家庭因素的作用,信教學生對宗教的瞭解多為直觀、形象的接觸和體驗,對宗教的認同在人數和程度上要高得多。調查還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豐富,有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的大學生相對於其父母和先輩,家族性的宗教意識已經開始弱化,受到家庭影響甚至控制的程度在不斷減弱。

  調查發現,22.6%的信教學生為少數民族,其中以回族、維吾爾族等為代表的信仰伊斯蘭教和以藏族為代表的信仰佛教的學生為主。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數民族學生在信教學生群體中佔有一定比例,但從嚴格意義上說,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宗教信仰更多體現為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或者說是宗教的民族性和民族的宗教性相交織。相對於漢族學生而言,少數民族學生在對宗教的認知程度和對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感、安定感的認同程度上較強,對宗教經典文獻、教規教義的瞭解較多,其主要原因在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濃厚的宗教氣息使然。這表明大學生宗教信仰及認知具有民族性。

  在信教學生人數上,農村多於城市,經濟欠發達地區多於經濟發達地區;家庭經濟狀況為中低收入水平的有87.9%,佔絕大多數;父母職業比較分散,包括了工人、幹部、經商、農業等;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大學生和碩士生中具有宗教信仰的學生比例很小。這表明大學生宗教信仰及認知受到家庭經濟狀況、學歷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高校在學術和思想上的包容性和活躍性,加之文化的多樣性,在校大學生接觸宗教的渠道除傳統意義上的教職人員、宗教活動場所、教徒之間相互傳播外,書刊、影視、網絡已成為比較常見的傳播方式,有一部分學生還在遊覽宗教聖地過程中瞭解到宗教知識和宗教文化。表明大學生中的宗教傳播途徑呈現多樣化趨勢。
 
  調查還顯示,定期參加宗教活動的占13.7%;沒有規律,遇到要事才去求神保佑、誦經祈禱的占62.9%;從未參加宗教活動的占23.4%。12.1%的信教學生因各種原因沒有宗教生活。表明信教學生參加宗教活動具有隨意性。

  大學生宗教信仰及認知存在對宗教認識模糊,對宗教對人生作用的理解不盡相同,對宗教與社會各要素的關係的把握分歧較大

  調查顯示:在信教大學生中,對於宗教的理解,觀點比較分散。認為宗教是對“神聖物”的信奉或崇拜的占24.2%,認為是唯心主義產物的占20.9%,認為是一種社會現象的占33.1%,選擇說不清楚的占21.8%。約有一成的信教學生認為自己同時信仰兩種宗教,例如佛道教兼而有之;有的學生甚至認為自己“信奉”的是簡單的“宗教”,把民俗等同於宗教信仰,甚至把封建迷信等同於宗教信仰;有41.1%的信教學生信奉佛教,比例最高,但並不表明這些學生是純正的佛教徒,在認識上存有把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帶有宗教色彩的部分作為宗教信仰的誤區。由此折射出大學生對宗教的理解尚不透徹、界限尚不明確、認識尚不明朗。
 
  調查中,信教學生認為宗教對人生態度具有積極影響的占52.4%,成為學生信教的重要理由,尤其是有16.9%的學生把宗教作為精神寄托,顯示出宗教的世俗化傾向,也說明宗教的社會整合能力和適應功能得到信教大學生群體的認同。在調查對像中,不信仰宗教學生中的大部分認為宗教對人生具有消極影響,不利於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會混亂思維、消磨意志、影響學業。造成兩種對立觀點並存的原因在於宗教知識的缺乏,形成了大學生宗教觀以及對宗教認知上的差異。
 
  信教學生在宗教與科學的關係上,54.0%的信教學生認為兩者和諧統一,31.5%選擇說不清楚,只有14.5%認為兩者相互矛盾;在宗教與社會的關係上,27.4%的信教學生認為宗教促進社會發展,7.3%認為宗教阻礙社會發展,59.7%認為宗教具有雙重性,5.6%選擇說不清楚;在宗教與文化的關係上,25.0%的信教學生認為宗教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精華,62.9%的信教學生認為宗教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雙重性。信教大學生對社會各要素關係的把握上分歧較大。

增強大學生宗教法律意識,積極規範和引導大學生宗教信仰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作為大學生理應對國家法律法規有所瞭解和把握,但調查結果並不樂觀:信教學生對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規比較瞭解的只佔17.7%,有33.9%的學生從未接觸過黨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18.5%的信教學生對宗教活動應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進行認識不夠,甚至9.7%的學生把宗教教規教義放在了國家法律法規之上。法律意識不強,使在校大學生容易成為非法宗教傳播的受眾,甚至成為非法宗教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大學生的宗教法律法規意識有待加強。
 
  高校在學術上的包容性,思想上的開放性,使學生有更多機會瞭解宗教,對宗教產生特殊的想像。現代社會信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宗教在學生中的傳播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學生容易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客觀上要求高校有必要對信教學生進行有效管理。通過調查和座談瞭解到,各高校只開設了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專門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尚屬空白,對信教師生的統計、宗教活動管理等方面明顯不足,教育管理的手段單一,與宗教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不相適應。高校和宗教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繫,信息互動和工作配合性差,造成了對大學生組織參加的非法宗教活動的處理上處於被動局面。同時,信教與不信教兩種觀念相互對立並存於高校學生中,現階段雖未形成明顯、強烈的思維上的碰撞和行為上的衝突,但引發矛盾的可能性應引起足夠重視。高校對宗教工作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由於在校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加之高校管理薄弱,大學生由非法宗教的傳播受眾逐漸升級為非法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的趨勢逐步增強。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加,外教已經成為高校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活躍學術氛圍,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使學生成為其傳播宗教的受眾成為可能。另外,近幾年網絡的普及也推動了宗教傳播。此次高校調查發現,23.6%的學生通過網絡接觸過宗教,互聯網成為非法宗教傳播的重要工具的事實不可忽視。大學生組織、參與非法宗教活動成為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大學生涉教活動有待規範。

相關內容: 宗教學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