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五十年記

從事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五十年記

從事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五十年記

生肖民俗

郭太運(老藝人)口述 鄧 鈴 鶴林整理

我今年62歲,從十三歲到畫店當學徒開始,斷斷續續干到現在已近五十年了,可以說是開封木版年畫榮衰的見證人。傳統的開封木版年畫藝術事業,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在開封市政府的關懷扶植下,這幾年又枯木逢春,開始興旺起來了。我在朱仙鎮木版年畫社也越干越有勁。現將五十年來我的經歷、見聞以及有關開封木版年畫繼承發展情況介紹如下:

一、解放前開封木版年畫行業概況:

開封木版年畫銷路廣、影響大、行銷十幾個省市。開封市書店街、東、西大街、中山路等主要街道全年營業的大店舖不下一、二十家,著名的老店有「匯川」(東大街東頭掌櫃宋老三)、「振源永」(東大街西頭掌櫃宋老四)、「福盛長」(西大街路南掌櫃任飛廷)、「天福利」(西大街路北掌櫃劉振洲)和大南門裡的「隆昌」(掌櫃張克文)、「雲記」 等。還有一些偏街陋巷裡的「背作」(指沒有門面營業房,只有兩三個人合夥千的作坊)以及那些臨時搞幾套版閒時印刷,年關時扎攤經營趕趕場的小攤點就不計其數了。

年畫以前客商通稱為「花貨」,本地人叫「碼子」,賣年畫叫「打碼子」。所以開封年畫與朱仙鎮同根、同源、同風格、同規格大小,而且兩地畫店的版子相互借用,開封印賣年畫的也大多是朱仙鎮人。

我從十三歲起到「雲記」當學徒。「雲記」徒工很多,我們師兄弟前前後後有五六十個。徒工不固定拜師,掌櫃按工作需要和個人的悟性分配到作坊上,第一年的徒工只干跑腿搬運打雜活,第二年起徒工開始上案操作,腦子靈的到畫坊印畫,差一些的到染坊刷紙,大毛、大灶等複雜活要選技術最好的藝人印。我在「雲記」染紙、印畫、刻版都學過。那裡的畫坊領作李景運、宋金明和刻版領作張文禮都是朱仙鎮技術把 尖的藝人。 常年營業的大畫店品種齊全、存版也多,有近千套畫版,人員有好幾十之多。 我的東家「雲記」掌櫃劉子雲,他的祖輩一直經營年畫,他是「自本自東」,最興旺時有六十多人,店址在中山路中段路東,有四間門面房和四進院。第一進院是他的家屬房和庫房;第二和第三進院是年畫作坊;第四進院是染紙作坊。年畫、染紙業都是水中撈財的行業,敬祖師爺葛仙,供奉在前院南屋上。「雲記」長年印刷年畫,但銷售時間只一個半月。每年從農曆11月15日掛晃子賣畫到年三十結束。是店裡生意最興隆、收入最多的時候了,因此開市第一天掛晃子十分隆重,在14日晚上鋪面大掃除,連夜將各款年畫擺滿貨架,店舖整理的內外一新。15日上午掌櫃領著夥計燃放鞭炮,將一塊扎有紅繡球的「晃子」掛出店門(「晃子」類似現在的廣告,兩面上方寫上老店字號;下方一面是門神,一面是灶爺,四周是紅木圍邊,黑底大漆十分漂亮)。這天掌櫃還殺豬宰羊,宴請全店人員,作坊大領作也脫下圍裙上櫃檯親自銷售年畫。每個店的領作都是技術全面,管理能力拔尖的藝人,全作坊都靠他安排生產,檢查質量、解決技術難題,他上櫃檯銷畫可以瞭解顧客對年畫的評價和需求,做到心中有數。後面作坊從11月起也是最忙的時候,有時連續十多天每晚加班干到凌晨一兩點才讓休息,天一亮又要起床接著干,我們個個都累得眼窩深陷,非常辛苦。

開封的畫店只搞批發不零售,客戶來自開封、商丘、鄭州、周口、南陽、洛陽、滑縣,濮陽和山東明、荷澤、江蘇徐州、安徽界首一帶鄉鄰近縣市。小的客戶選購十幾刀「花貨」 用包袱放在肩上背著走;大的客戶車裝船運十分氣派。 畫店老闆對那些老客戶還優惠價格,招待酒飯。掌櫃尤其對第一位成交的客戶優惠批發,以取個好兆頭。年畫沒有固定價格,售價隨行就市。時漲時落,特別是臨近年關缺貨時,漲得更快,對那些嫌貴不買,缺貨後又回頭進店購買的客戶,還要加價出售,十分刻薄。

畫店春節放假四天,初五開工,人員都要到齊,掌櫃 挨個談話,對於得好的夥計多送錢以好言鼓勵。並商定今年每月的工錢,表示留你繼續干;對那些技術差、要解雇的只送少許錢就打發你當天捲鋪蓋離店了。年畫藝人工資不高,領作每月只三袋面,當學徒的不但沒有工錢,而且最怕被開除,凡未滿師被趕走者,其它店舖都嫌你是二手貨,也不再招聘你了。初五過後,年畫作坊又開始工作了。這個月是準備工作,清點庫存、整理工具、購備紙張、泡製顏料、洗刷案子。人員也減去了臨時工,剩下十多個長年工。他們技術較好,活也不緊了,所以秋夏前畫印得也特精心。這時印的畫行話叫「伏活」,有經驗的客商,每年都提前趕早來店選購這些存放了幾個月的「伏貨」。這類畫經過夏天,存放時間較長,顏色吃人紙內,既鮮艷又厚重,所以畫商則以能購到「伏貨」 引為快事。

過年後,店面門市不賣畫了,繼續經營染紙。批量最大的是五色紙(又叫雲尖紙)用本毛邊或32克油光紙在大案上手工一次刷染,晾乾即成。主要供應給「扎社火」(送喪、敬神鬼扎的紙房、紙馬,叫社火)和包香、包掛面用;梅紅紙,(梅紅色,採用60克紙,刷染三遍才能完成)分本色梅紅和灑金梅紅兩種,店面還用它加工印製婚嫁喜事用的「龍鳳啟」批發出售;用白磅紙雙面刷紅(共刷染六遍) 印製各款請帖。此外,染統作坊內還拓染黃表紙和紅尖紙(用專門的拓染槽)書寫春聯用的丹紅紙和喜聯專用的紅紙等。開封、朱仙鎮等地其它畫店的經營管理方式和經營範圍均與「雲記」。

我在「雲記」干了七年後,與師兄謝合彬一起離開了「雲記」,我倆合夥在勤農街搞了一年『「背作」。之後,我自己又單干趕了幾年場,店號「泰盛」。解放初期,還刻印過一些新題材的版子在年關時節銷售;後因生意清談停干了。那時「趕場子」 雖然本錢少,畫樣少,利潤少,但我趕一年場,七口之家一年的口糧都有著落了。因為年關家家必貼年畫。有的窮苦欠債人家還提前張貼門面表示一已經過年,借此躲避債主討債。就連沿街要飯的乞丐,也在背簍上貼上一幅小年畫。由此可見春節貼年畫之盛行景況了。

1961年,開封市付市長王子珍十分重視發展民間美術事業,親自過問,由市政府撥款在東大街建立了「開封朱仙鎮年畫社」。社主任是楊東春,我和李廣亮、朱永敬等許多老藝人都被吸收入社。河大劉鐵華教授、王威教授、朱鴻年,丁雲菁等一批美術工作者來社指導,並創作了一批新年畫。我們這些老藝人也熱情很高,將自己保存的老版子帶到社裡,但由於「左」 的影響,總被認為是迷信品,很快就不許印賣了。水印新年畫則不如膠印年畫受歡迎,年畫社只辦了一年多就因經濟措據維持不下去,下馬了。我與師兄弟和其他年畫藝人一樣都改行到紙張、印刷行業,他們現在年歲已高,大多退休了。

二、木版年畫的主要分類

木版年畫主要分門畫和神碼兩大類,尤以門畫為全國最著名。「社火」 採用半印畫法專門印製大幅家堂畫,一些「背作」小作坊還印製「趕小圖」、花紙。包裝封等大小殊異的各款木版水印畫。這些品種都是長年銷售,直接為生活服務的美術品,下面重點介紹門面和神碼的應用及特點:

(一)門神畫:分大毛、二毛、中台、二邊(亦稱連頭)四種規格。門神題材以「秦瓊、敬德」為最多,這類門神規格不同,衣著神態各異,表現手法或繁或簡,套色的或多或少,一但神態仍然威嚴莊重,有「步下鞭」、「馬上鞭」、「披袍」 等不下二、三十種。門畫又分文武兩大類。

l、大毛:品種約有二十多種,供經濟條件好、房舍講究的大戶張貼在大門上,有「步下鞭」、「馬上鞭」、「歧山角」、「五子」 、「九蓮燈」 、「福祿壽」 等,畫心尺寸各為63公分長45公分高左右。這類年畫刻工精細,印製考究,構圖造型爐火純青,無可挑剔,為開封年畫之上品。一張毛邊紙只能印單面。而周口、駐馬店等豫南以及豫西等地區的「大毛」比開封地區的短窄十多公分。

2、二毛:除重複大毛的畫樣外,還刻很多戲曲題材。如「長板坡」、「壽州城」、「苟家畦」、「柴王推車」、「對花槍」、「三俠女」等。這類的神以戲中的忠臣義士和見義勇為的英雄好漢為題材,是開封年畫最有特色的品種,外地門神畫則不多見。「二毛」不但畫樣多,而且銷量大,畫面大小約36公分長,25公分寬,一張毛邊紙能開三幅,則供普通人家貼於堂屋、廂房等。

3、中台:銷量雖不及二毛,但畫面內容形式比二毛多,用以張貼在不同房門,如女輩房門多貼「三娘教子」、「天仙送子」、「連生貴子」 等,老人家的房門多貼「披袍」、「福祿壽」、「三星在戶」 等,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連升」,兒童居室則貼「五子奪魁」、「劉海戲蟾」、「和合二仙」等。用紙長29公分,寬22公分,為了省紙,常常將印大毛、二毛、裁下來的紙頭拼縫印製。

4、二邊又叫「扯手」、「連頭」是規格最小的單張門面。畫面18公分長,24公分寬,每張毛邊紙裁為四張,賣時每張兩頭有畫,所以叫「二邊」。張貼在單屋門和窗戶上。這類門神多為生活貧困人家所用,畫的內容豐富,戲曲故事、民間傳說應有盡有,每幅畫就是一個故事,飽含濃郁的中原鄉土氣息,如我社收藏的「四霸天」、「蝴蝶杯」、「渭水河」、「丁山大 雁」、「狀元祭塔」、「風箏計」、「沈萬三」、「王小二趕腳」 等藝術風格獨特簡潔,極富裝飾趣味,當為開封、朱仙鎮年畫中的珍品。

(二)、神碼類

1、灶畫:規格分大灶、二灶、中灶三種,尺寸的大小近似大毛、二毛和中台。畫面構圖形式均為上部加「歷斗」(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日期對照)下部是「灶爺」,構圖對稱,形式多樣有「雙奶灶」、「單奶灶」、「五福灶」、「八仙灶」、「日月灶」、「內倒灶」、「外倒灶」、「紅袍灶」、「蘭袍灶」、「丹紅灶」等等十幾種之多,畫面十分複雜,畫面上有「搖錢樹」、「聚寶盆」、「南天門」、「三尊佛」,雞馬牛狗、糧倉農具、五穀果木、男女老少,造型優美,神態生動,是古代農家生活的真實寫照。灶畫是每個農家必備的、實用生活掛圖,貼在灶頭上,一日三餐時時觀看,並按歷斗上的二十四節氣日期進行農事活動。每到臘月二十三日晚上,家家用麻糖果品等供祭灶,將舊歷畫撕下焚燒,以示送灶爺上天言好事, 大年三十晚上,貼上新灶畫,供上果品,恭祝灶爺下界保平安。不同地區敬不同灶爺,滑縣地區認為貼「紅袍灶」 會害紅眼病,因此只貼「蘭袍灶」,而山東東明地區則非「紅袍灶」不貼。所以各畫店都備有多種款式的灶畫供不同地區的畫商選購。

2、家堂畫:規格分 「大家堂」 、「二家堂」 、「中 家堂」 三種,尺寸如同大毛、二毛、中台。畫樣品種不多,家家將它貼在堂屋上方供奉,祭奠歷代祖先。

3、天神爺:有大天、二天、中天三種,大小尺寸如同家堂畫,有「天地全神」、「龍牌天」、「滾龍柱」 等 幾個品種,畫面上道、儒、佛三教神仙同坐一堂,各家買回去,初一貼在院子內的天爺廟上供奉。反映了中國農民「多神論」的實用功利思想。

4、財神:貼在堂屋的左下方,尺寸如二毛大小,畫面有「上關下財」、「文武財神」和「單座財神」 三種。
5、鍾道:貼在影壁牆上方或後門上,有「大馗頭」、「鎮宅鍾馗」、「小馗頭」、「四馗頭」等多種畫樣和規格。
6、「牛馬王同座」、「單座牛王」、「馬王」、「場神」和「車旗」 等小幅神碼。農家按各自情況選購供奉。如養牛養馬人家買「牛馬王同座」,單餵牛的買「牛王」,單餵馬的買「馬王」,貼在廄內。「場神」 要貼在石滾上祈求五穀豐登,「車旗」 則貼在大車車廂旁。並配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對聯,以求出車平安。
畫店批發年畫,將不同品種一律統一按「刀」 論價,計算款項十分方便。現將各個規格每刀的數量抄列如下:大毛12對;二毛20對;中台25對;二邊40張;大灶20張;二灶、財爺 30張;大天、大家堂 12張;中天、中家堂 25張。
三、刻版工藝:
(1) 雕刻工藝:
1、刻工工具有;刻刀、文章挫(大、小共有10多把)、「鞏挫」(大小三把)、 刮刀、鏟刀、敲錘。
2、刻版工序:首先將拼合好的版上(三公分厚雙面刨光的梨木版)塗上一層植物油,(麻油、花生油、豆油均可)然後拿到煤火上烘烤(憑經驗掌握火候)使油吸入版內,再用滾開水燙去浮油(俗稱熟飯,經過這樣處理的梨木板刻時才能得心應手), 緊接著用刮刀將板面刮光潔,即可用槳子將畫稿反貼在板子上,(畫稿用毛邊紙或宣紙描畫),如果稿子稍稍過大,有經驗的刻工在貼稿時將稿子揉成一團再展開,貼於版上,就比原來小一些,不必重畫。貼好畫稿的板子,晾乾後搓去背面紙毛、線條就顯現清晰,就可以按樣鏤刻了。鏤刻每根線條都要用好幾種刀法;緊貼線條邊沿垂直下刀叫「伐」,靠外斜刻一刀叫「支」、順勢向上起刀叫「挑」,再沿著第一刀補刻一次叫「跟刀」。各部分的線條按上述刀法刻完之後應換用大小合適的「文章挫」進行「下空」(又叫定板)和「出渣」了,最後用鞏挫「淨底」,要求板線一律保持2.5毫米深度,無線條部分的板底也要求平滑;用手撫摸所刻的線條光潔無刺,才算合格。手藝高強的刻工師傅,刻出的版子就像一幅浮雕畫一樣同樣給人以美的享受。這種技法早在宋代就已形成,因此,畫樣雖經開封、朱仙鎮歷代的刻工的不斷完善,反覆刻制,創造,技術代代相傳,一直保持其傳統的風格。每個刻工每天都有一定的工作量,論塊論套計算完成時間,完不成應會受領作的責罰。
(二)水印工藝:
l、水印工具:即制年畫,除需案子外,還需一些特製的工具。如印夾(用70公分長平直的竹子中間破開,中間夾紙,一頭用布籐環的「馬束」將紙束緊,另一頭有一孔洞)、管釘(約 12公分長,突出在案台上插入印夾孔洞中,使紙夾固定在案台上)、夾口磚(固定紙夾用)、顏色磚(盛放顏料盆用)、顏色盆、盤底提刷、刷子(用當地富有彈性和韌 性的荻穗捆紮製成)、 趟子(用棕片捆紮在木把上,分黑趟子和顏色趟子,捆紮鬆緊要求不一樣)、 墊板(調整、固定畫版用), 還有托黃卡、托黃板、托黃刷(用傾麻做)等。
2、顏色調製:開封年畫顏色強烈厚重,色澤鮮亮透明,早期採用礦物、植物自製顏料,近幾十年已經逐步改用品色酸、鹼性染料代替。其傳統泡製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1)黑色:先用松煙調水成糊狀,讓其自行發酵兌水用石磨研磨,再用紗布過濾後存放待用,行話稱為「拐水墨」,用時還要對皮膠水,講究些的水墨色還要加冰糖、加茶葉水,印在紙上色澤烏黑發亮,不起皺。現改用市面上出售的普通墨汁代替。
(2)黃色:先用槐米(本地黑槐) 拌石灰在鐵鍋上沙焦後再兌水加明礬,在大鍋上熬煮一個多小時成槐黃色即可。此色沉著耐看,但加工複雜,一些畫店改用鹼性嫩黃兌水加膠加粉芡熬煮調製,色澤鮮嫩。
(3)丹紅色:用廣丹粉兌水在缸中攪拌沉澱雜質,共需用六口缸順次逐缸沉漂,直到最後一個缸顏色已漂純正。即可加膠使用。行話叫「漂廣丹」,顏色經久不變。後來一些店改用酸性橙加敷料熬製,色澤也很艷麗。
4)綠:從前用生銅刨成銅末,放人潮濕的土布包內,使之生銹發綠,再加敷料熬製過濾後使用。畫店後來改用鹼性片綠加老黃色、明礬熬製。
(5)青色:傳統用葵花紫熬煮,現改用鹼性品紫代用。
(6)水紅:鹼性二紅精兌水即可。
(7)蘇木紅:用紅蘇木熬煮泡製而成。
(8)石青:土稱鬼子蘭,用石青粉熬製。
年畫是一種消耗品,也只是在春節貼用,俗話說年畫三日新,所以印製再好的年畫也只保留三五日。民間年畫產生的年代和它的製作方法,顏色的泡製以及民間藝人為了降低成本,就地取材等,才決定了它的藝術特色。它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到了近代,化工染料的出現和進口。省去了民間藝人繁雜的製作過程。蘇木紅則由德國進口的大紅代替。價格即便宜,配製又簡便,且較之傳統方法泡製的顏色更加鮮艷亮堂。民間藝人又根據它的特性再添加多種輔料 ,既不失傳統之特點,又使年畫耳目一新,頗受群眾歡迎。
開封民間年畫用色中除廣丹和蘇木紅屬中藥材外,其他均不屬含藥性。而年畫只採用了它顏色的一面,並不採用它藥性的一面,從前農村缺醫少藥,固然也有人將年畫中印有廣丹(桔黃色)色塊的部分撕下了,貼在病患處,但畢竟藥性極少,不起什麼作用。那種開封年畫顏色是用中藥材配製的說法,不免有故弄玄虛之謙。藝術研究應是嚴肅的、科學的。
(三)水印的操作
水印年畫有一套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術要領,雙手要配合熟練,有經驗的藝人對每一個工序都做得十分認真,才能印出好活。水印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是夾紙,將裁好的紙用紙夾夾緊,每 2 0 0張一夾,行話叫「一塊」。紙要夾得整齊結實不鬆動,紙張平整無雜物,「爽紙」的手法好壞直接會影響畫成品率。將紙夾插入管釘後,用夾口磚調整紙夾高低,每塊紙都成S形放在案台上,使其出紙順利,印紙放好後就要「定版」了,特別黑線版定位最重要,以後色版定位都是按線條為準的。所以一定要用沙布袋調整好畫版與紙張的拓印位置,使圖版不正不斜,穩實牢靠,印時不會移位方可。顏色盤底以及「趟子」的放置都要得當順手,這些印前準備工作做好後便可印畫了。印畫操作手法各人大同小異,右手拿著刷子在盤底上反覆轉動,將顏色布勻後刷上畫版,畫版顏色多了就會在紙上竄色,少了色塊線條不實起麻點,這第一步工序叫上色。第二步工序是用左手「出紙」。即將紙帶到畫版上(行話叫領紙),要求平整準確,才能保證拓印質量。開封和朱仙鎮及中原一帶,出紙都是由下往上送的,與濰坊、武強、楊柳青不同。其他年畫產地的案台都有一條槽,出紙由上往下。印好插入槽內。我們則將印好的畫紙由下往上送,翻向後面叫(跟紙)。 因此行家看你出紙、領紙、跟紙的手法就知道你的技術水平高低了。紙領上版後,右手換拿「趟子」在畫版上拓印,拓印線版時要雙手均勻扣壓,線條才清晰。
年畫的套色也有順序:先印黑、後托黃(為了省板、省 時間,一些畫托黃時不刻板,改用土紙上桐油刻成「漏子」,正面漏印), 也是開封年畫一大特色。再印紅、印綠、印青,有些大毛和少數二毛的畫樣加托水紅(水紅也有用「漏子」漏印的)或印臉。大灶、二灶畫印黑後要加印水墨(眼珠、帽子加重印黑),大毛要加印髭墨。一些「大灶」和「大天」、「大門神」、「大家堂」等還套印金色。每個藝人印好的畫,要停放幾個小時使顏色吃入紙內;然後再」 晾」(除去紙夾,分散掛在竹竿上),「晾」也要恰到好處,晾太干了紙起皺,下一個顏色就印不好;晾不夠干,紙容易粘連,再印時顏色也容易「竄」。作坊裡每個印工分印一色,流水作業,每幅畫大多要經幾個人合作共同完成,那一個幹不好影響別人會受到指責。因此,可足見民間年畫,從刻版到印製,極講究質量,是民間藝人的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有別於其他信手可得的民間藝術品。
這幾年我社撥出大量資金,設立了古版研究室,對不同時期、不同店號的雕版進行修補和復刻、加以整理進行系統科學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一個規律;畫幅尺寸越大,不但線條越顯細密具體,顏色也越複雜;而畫面尺寸越小,線條越概括,色彩越簡單。一套大毛或大灶版有八九塊;而一套「車旗」僅四塊版就印完了。不同規格但形態相同的「馬上鞭」,大毛比二毛複雜,中台、二邊卻比二毛簡化多了。因此大的畫面豐富耐看;小的畫面鮮明醒目。從開封、朱仙鎮不同畫店的灶畫存版中我們還觀察到對線條和色彩處理雖不完全一樣,但造型和風格都是一致的;對照駐馬店、洛陽、新鄉和山東東明、曹縣、單縣等地畫樣就可看到明顯的模仿翻刻複製的痕跡。可見開封 年畫的藝術鳳格在中原地區影響之廣泛。
開封朱仙鎮年畫十分精湛的技藝,以及文革期間破壞的資料完全恢復起來實在不易。隨著時代變革,也改變了人們的審美觀念,除知識分子外,群眾中關心這個藝術的人越來越少了,挖掘整理工作困難越來越大,我們希望在有識之士的支持幫助下,使這顆民間藝術寶庫中的明珠,散發出更加燦爛奪目的光彩。
一九八九年三月初稿
一九八九年十月第一次修改
一九九二年五月第二次修改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