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過年玩什麼?古人的娛樂活動真豐富!

古代過年玩什麼?古人的娛樂活動真豐富!

古代過年玩什麼?古人的娛樂活動真豐富!

歷史小知識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過年玩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現如今的人們過春節回家之後,大部分時候其實都是在玩手機了,在手機上收發紅包,或者群發祝福,與朋友聊天,相比起來,很多人都覺得曾經的年味已經很淡了,越來越不像是過年,但其實過年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就是有不同的意義,每個時代都在變化。那麼,在古代,你知道人們過年的時候都會玩些什麼呢?古人過年有什麼樣的一些娛樂項目,他們是如何過年的呢?

1.春節簡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人們增深感情的重要節日,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傳統佳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春節傳統習俗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蠔豉(寓意好市)、髮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閤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一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裡,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裡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裡,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游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游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為「游神賽會」、「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在粵西地區又稱為「游老爺」、「游菩薩」,或稱「年例」;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帶亦是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又稱為「菩薩行鄉」,眾人抬神像巡遊,繞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稱為「迎神」,農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閒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3.古人過年玩什麼

古代過年,好像是一場馬拉松狂歡,從小年(臘月二十三)一直嗨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小年是為大年做準備的,主題是祭灶神、大掃除、買年貨。每個朝代的灶神口味不同,羊肉、魚肉、豬肉、酒糟、麥芽糖、豆子、糕點都曾被灶神享受過。

祭灶神是男人的活兒,大掃除是女人主管的事兒。《紅樓夢》裡,就是王夫人和王熙鳳率領僕人進行年前大掃除。古代沒有84消毒液,殺菌消毒全靠鹽。尤其是宗祠,必須打掃得乾乾淨淨。

大掃除之後,就是女人們最嗨皮的活動—買買買,年貨市場簡直比雙十一還火爆!

衣服、頭花、春聯、桃符、門神、年畫、年酒、彩綢、糖果、炭火盆、掃帚、日曆……只要跟過年沾邊兒的全熱銷,快遞小哥兒集體累到虛脫。

除夕前三五天,大家開始在同事、親戚、朋友、鄰居之間送年禮。普通人家就送點兒吃的,官宦之家的年禮五花八門。《紅樓夢》裡,烏莊頭給賈家送的年禮價值2500兩銀子,相當於50萬元人民幣。

年禮往往也是職場的風向標:我看好你,年禮加三成;我認定你會衰,年禮減兩成。

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首詩是寫過年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掛桃符、貼門神,是為了驅邪避鬼;貼春聯,是為了迎春納福。屠蘇酒據說能夠預防瘟疫,酒裡居然有花椒,味道讓人刻骨銘心。

南宋之前的古代人民過年放的不是鞭炮,而是爆竹。先在院子裡燃起一個火堆,然後把竹子扔進火堆裡,竹子被火燒後會發出「辟里啪啦」的脆響。

大家不僅往火堆裡扔竹子,還會扔用壞的掃帚、閒置的小物件之類,這不就是斷捨離嗎?

古代沒有春節晚會,但更加精彩。比如唐朝時,除夕夜有驅儺活動,男女老少戴著面具組團上街跳大神,是不是很燃?

當然,吃年夜飯、守歲、吃餃子、拜年,這些常規項目必須有。另外,唐宋時,除夕夜還要打灰堆,用木棍竹杖敲打灰堆,祈求新的一年萬事如意。

古代的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是祭祖。早上3點,家裡男女老少換上新衣服,排好隊祭拜祖先。祭拜完祖先,再向長輩磕頭。天亮之後,組團給親朋好友拜年,請客吃年酒。

初二,出嫁女回門,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

初三,把祭祖供品撤掉。初四,接灶神。

初五,破五,送五窮。把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送走,迎來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福」進門……

繼續請客、拜年、吃年酒,人脈圈廣的人家,年酒能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聽起來累死了是不是?

其實,古代人的娛樂節目也不少呢。比如,電影《妖貓傳》裡令人震撼炫目的幻術,在漢朝大年初一的雜技演出中就可以看到哦!

另外,有錢人家還會請戲班子到家裡唱戲,這可比看3D巨幕電影還爽,絕對私人定制。大家還可以一起說說笑笑打紙牌。

當然,最有意思的還是張燈結綵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一直是未婚男女浪漫幽會的情人節。

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與薛紹就是在元宵燈節邂逅哦!在元宵節,男女老少一起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放煙火、看舞獅、觀猴戲……簡直嗨翻天。

據說,宋朝還有元宵聯歡晚會,節目單非常豐富,包括戲曲、雜技、脫口秀、評書、相撲、魔術、舞蹈、足球賽、影戲……好像比現代的元宵晚會還有趣呢!

吃飽喝足玩夠之後,還可以約健身。

在元宵節的晚上,女人們結伴散步「走百病」,逢橋必走,好把百病都散掉,祈求身體健康,百病全消。嗯,這樣能消耗不少卡路里,絕對健康!

看看,古代人過年是不是更有意思?我們這些現代人只能羨慕嫉妒恨啦!

相關內容: 過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