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的端午記憶:古代端午最早是健康節

不同時代的端午記憶:古代端午最早是健康節

不同時代的端午記憶:古代端午最早是健康節

節日大全

經歷了兩千年的變遷,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端午節仍在傳承。我們找尋端午傳承數千年留下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氣脈,重現不同時代的端午記憶。

  古代端午最早是健康節

全民動員沐浴蘭湯、掛菖蒲、纏絲帶、喝雄黃酒辟邪保健,這是戰國時代端午節的場景。最早的端午節,其實與屈原無關,而是夏季驅除疫病的節日,可以說是最早的「健康節」。那時,人們認為,夏至時節陽氣達到頂點,代表死亡的陰氣重新出現,並將逐漸強大。因此,他們把包含著夏至的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於生命的「惡月」。正因為如此,在這一時節,各種能辟邪的物象紛紛登場。人們除了大掃除,還要採回能辟邪的蘭草,泡在熱水中沐浴,稱為「蘭湯沐浴」。同時,還要在門上懸掛可以辟邪的菖蒲、艾蒿,在家中貼上鎮邪的艾虎或符圖,並在手臂上纏繞「令人不病瘟」的五彩絲帶。

五月是「惡月」的說法並非完全是迷信。鮮於煌說,五月正是蜈蚣、蜘蛛、蛇等「五毒」出沒的日子,加上天氣漸熱容易產生各種疾病,因此人們採用各種手段防止疫病,期待家人健康。喝雄黃酒的習俗也是由此而來。在大家熟悉的《白蛇傳》中,白蛇就是在喝了雄黃酒後現出了原形,可見,在人們心目中雄黃酒辟邪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如果去除了其中迷信的成分,端午節的現代意義其實也可以理解為『辟邪』。」鮮於煌說,這種辟邪就是把過去一些不好的「氣」,也就是人的某種不佳狀態,通過淨化的方式統統去掉,換一個全新的狀態,表達了一種美好的願望和積極進取的態度。

南朝留下屈原托夢傳說

一個驅毒辟邪、祈求健康平安的節日,又怎麼與紀念屈原的傳說聯繫在一起了?據考證,最早把端午節與屈原聯繫起來的傳說是東漢應劭的《風俗通》,其中稱「端午纏五彩絲」的習俗是因為屈原,但其中並沒有提供詳細的故事情節。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第一次完整記錄了粽子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屈原在端午日自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為了悼念他,每到端午節就在竹筒中裝上米,投進河裡祭祀屈原。可是,到了東漢光武帝時代,屈原顯靈給歐回說:「過去人們送給我的竹筒粽子外邊沒有五色絲和楝樹葉,都被蛟龍偷走了。請以後獻祭的時候纏上五色絲和楝樹葉。」歐回遵照屈原的吩咐做了,於是形成了後來包粽子的習俗——竹筒外邊纏五色絲和楝樹葉。楝樹葉有濃烈氣味,古人用來辟邪。這種粽子,唐代還有流傳,叫做「新筒裹練(楝)」。

這個傳說得到廣泛傳播,雖然流傳到今天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但紀念屈原的主要情節得以保留,並得到人們的認同。這樣,端午這個普通的節日,就有了一層神聖的色彩。其實,吃粽子和划龍舟,是早已有之的民俗活動,但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之後,這些活動就遠遠超出了其本身的意義,而被賦予了紀念古代聖賢的色彩,體現了社會的道德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並且與愛國主義精神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詩人節」在重慶設立

民族危亡的時刻,端午和它所代表的愛國精神得到了極大張揚。

在抗戰最為艱苦的1941年春夏,日軍企圖用狂轟濫炸摧毀中國人民的意志。就在這時,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陪都重慶發出號召,要在端午這天舉行「詩人之會」。請柬只發出100多份,到會卻是400多位詩人。

在1941年5月30日端午這天舉行的大會上,眾詩人一致決定將屈原沉江的端午定為詩人節,老捨與冰心、胡風、郭沫若、臧克家等53人,聯名簽署了《詩人節宣言》,並以《詩人節緣起》為題,登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我們決定詩人節是要傚法屈原精神……詛咒侵略,謳歌創造,讚揚真理。」宣言鼓舞了士氣,其精神也得以傳承。一位叫董鏡桂的作家這樣描述1943年端午這天重慶街頭的景象:「翠綠的艾葉,掛在家家門首,鮮紅的慰勞標語,飄揚空中,穿黃黑制服或藍布大褂的隊伍,不時出現在街頭,他們都是分頭到郊外慰勞將士的。」董作家說,這是在為民族作生死搏鬥的第六個年頭,捧著盤盤雄黃硃砂的小孩們在街頭尖聲叫道:雄黃,硃砂,吃了避毒驅邪。「這是民族正義感的象徵,中國正在完成屈原留給我們的任務,正在做著忠邪勢不兩立的鬥爭,在雄黃沖酒的暢飲之下,讓他淨化我們的血液吧,讓他衝去我們靈魂的渣滓吧!」

另據《抗戰時期陪都體育史料》記載,在重慶住了3個月、遭受了40多次轟炸的林無雙在《重慶觀感》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奇怪的是,戰爭在拖下去,中國的士氣卻越來越高……端午節,照樣有成千的人觀看龍船比賽,市民依然舉行慶祝,照樣生活著。」

端午慶典,凝聚著國人抗敵的鬥志。當時,人們還經常利用端午等傳統節日和抗戰紀念日,舉行「驅逐日寇」、「活捉漢奸」等渡江、登山活動,鼓勵民眾和在渝外國友人參加。

相關內容: 健康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節日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