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民俗 仡佬族的送子之俗是什麼習俗

仡佬族民俗 仡佬族的送子之俗是什麼習俗

仡佬族民俗 仡佬族的送子之俗是什麼習俗

民族文化大全

眾所周知,在古代如果久不懷孕,古代的婦女都會去寺廟求「送子娘娘」,祈求賜予子嗣。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仡佬族,人們並不去寺廟求「送子娘娘」。在仡佬族有個習俗「送子俗」,人們用「送瓜瓜」、「送龍寶」、「送菩薩」,來祈求子嗣。這一習俗,在仡佬族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仡佬族的「送子俗」是怎麼個情況。

仡佬族送子之俗,自古流行於石阡農村。他們不是去廟裡求「送子娘娘」;而是「送瓜瓜」、「送龍寶」、「送菩薩」,民族風情濃厚,其中貴在於一個「偷」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此習俗已淡化。

「送瓜瓜」

古歷八月瓜熟時節,農村中便有人倡行偷瓜送子之俗。因為有一對夫妻久而不妊,或即缺乏子嗣,人們出於同情,所以幾個人相約去向他們表示送瓜之意,這家夫妻自然十分高興。待到中秋之夜,人們先去田地裡偷瓜。無論本寨外村,誰家地裡長得有成熟的長條形南瓜,俗話「水桶瓜」都可以選取取一個。

拿回來時,有的故意將瓜蒂取開,向瓜內灌水,然後用一截「苞谷胡胡(玉米芯子)蓋緊,表示送個男生;有的則不取蒂灌水。隨即用紅布一幅,纏著水桶瓜,讓一個比接瓜夫妻低一輩分的五六歲男孩背在身上,一同送往接瓜之家。

將要到屋,人們便學著嬰兒的哭聲,主家急忙開門迎接。進了屋,夫妻一邊招呼眾人,一邊抱著背瓜的小孩,無限親妮地喊叫:「啊、崽啊,你來了嗎!」有人將瓜取下來,直接送往寢室床鋪上,用被子蓋著說:「恭喜你家生個大胖小子」。

有人假裝去看,暗中將瓜蒂處的「苞谷胡胡」抽掉,瓜裡的水流了出來,床鋪濕了一大灘,故意驚叫「啊呀,胖子屙尿啦!」人們開懷大笑。夫妻也會心地笑了起來。第二天,夫妻倆煮南瓜吃,一點也不能丟,連瓜皮也吃下肚去。此後,他倆一直將送瓜的男孩當著親生兒女一樣疼愛。

此後如果生了一個男孩,便成為天大的喜事。丈夫去「報喜」時,先去報知送瓜的承頭人家,開口就叫承頭人夫婦為「嘎公」、「嘎婆」;然後再向親生的嘎公嘎婆報喜。當辦「祝米酒」時,成頭人家如同親嘎婆一樣送「祝米」——為小孩備辦衣帽、裙子、背圍等物。

成頭人還要給小孩取乳名,多取名叫「瓜二」、「葫蘆」、「伏子」、「伏生」之類。以後,生子之家一直將成頭人家當作外家親來走。其俗的典故出於《詩·大雅》說:「綿綿瓜瓞,民之初生。」民間也世代相傳: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兄妹都是從「葫蘆」裡出來的。

「送龍寶」

春節元宵期間,農村中玩龍燈的燈會頭人,也是針對上述情況的家庭,徵得主人同意,趁玩燈拜訪時至其家,悄悄地送龍寶一個。這家主婦則要牽著後衣兜接。為啥悄悄的送?就怕知道的人多了,衝去了「靈氣」。然後這家人將龍寶繫於堂屋正中懸吊著,從此許下「生子繳寶」的口願。每年玩燈時,這家人都要對送寶之燈隊熱情接待、敬獻香燭。

另有想生子的人家,無人送寶時,便打定主意「偷」。趁龍燈來家賀年時,招待燈隊的人去吃夜宵,女人悄悄地將龍嘴裡的寶取走;有的人家的女人不敢探嘴取寶,便在龍角下解下一條紅布。據說「偷」來的寶或紅布還很「靈氣」呢,也同樣「許口成願」。

這之後如果生子,首先向燈隊頭人報喜。頭人常賜其乳名為:「龍生」、「龍狗」、「寶娃」、「寶子」之類。

當「龍生」稍稍長大,便要履行「還願繳寶」的儀式。主家要喂一頭大肥豬,擇定吉日,通知親友,請寨鄰人扎一條「願龍」(一般是毛龍),請「先生」和燈會頭人來主持其儀式。屆時,主家的親戚都來送禮慶賀,給「龍生」披紅掛綵。

燈會頭人要給「龍生」縫製一身新衣服。寨鄰人等來幫助玩龍燈。殺豬祭龍時,毛龍要將殺豬之人圈在當中,殺豬人要說一些「伏筮」再開刀。抽刀時龍嘴更湊上前去接豬血,俗稱「領血」。隨後將豬破開,豬及頭、腳、內臟全部用開水一煮以後,又要讓龍頭去嗅一嗅,俗稱「上熟」。

之後「先生頌讀早已備好的「疏文」,火化紙線。主人領「龍生」跪拜,燈會頭人贈他「易長成人、長命富貴」。隨後讓「龍生」領著龍燈遍朝祖墳,燒香祭祖。晚上龍燈不能發亮,悄悄離去火化。人們不向主家道謝;主人和「龍生」也主動迴避。

有的貧困人家,則與燈會商量,實行「接燈繳寶」。趁元宵間原燈隊來賀年時,主家備辦夜宵,熱情招待,頭人祭祀一番,以繳來龍燈寶了願。照舊俗如不履行「還願繳寶」、「龍生」一生都好像欠債似的;有的人家下輩人也得為上輩人還願繳寶。

「送菩薩」

其俗與送瓜,送寶相似,先要偷菩薩,並有選擇地偷。以偷別人家「香火」(神龕)上的「梓潼帝君」為上品。因為梓潼帝君又名文昌帝君,主民間文運昌隆之事,為道教的重要神祇加上古有「桐生實子」的典故,所以俗稱「送梓潼」。實在偷不到梓潼菩薩,偷得「觀音」也不錯,老壽星、笑羅漢也可以將就,反正總稱「菩薩」。

一年之中何時都可以實行此俗。失去「菩薩」的人家,當然不能宣揚香火上的菩薩走失而被人取笑,知道是那麼一回事就行了。送菩薩的人也不能張揚,悄悄地送。得到菩薩的人家,則將菩薩供奉在自家的「香火」之上,從此許下了一個「梓潼願」,生子後再還。此後所生之子,有的取名「桐生」、「潼靈」、「桐喜」,有的取名「梓發」、「祖發」,有的直接名叫「菩薩」。當孩子長到十多歲時,就要「還願」。

「還梓潼願」等於辦一次大的事務,要請儺壇班子來沖儺還願,演出儺堂戲,鬧熱三至五天。最後,還要由「勾願判官」來決定這一堂願是「周」了或是「不周」。

也就是說,要由扮演「勾願判官」的壇主,表演「打卦」來決定:三卦打成「大合同」,即「陰卦」、「陽卦」、「順卦」各一個,就算「周了」,意即禮心中訓周到了;如果三卦打不出一個「大合同」,就算「不周」。往後改期再還一堂願,爭取打出一個「大合同」來。

相關內容: 仡佬族民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