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初夏》司馬光所作,描繪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客中初夏》司馬光所作,描繪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客中初夏》司馬光所作,描繪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古代典籍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學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鑒》。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司馬光所作的《客中初夏》吧。

大凡名人,幼時都會表現出很多不凡之處。當然,這些"不凡之處"不外乎愛好學習、珍惜時間、孝敬父母之類。而司馬光的"不凡"在於他臨陣不慌,"凜然如成人",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一舉成名。

一年夏天,一群小孩在缸沿玩鬧,一不小心,一個小夥伴掉進了水缸裡。大家都亂作一團,年紀小的孩子被嚇得號啕大哭。唯有司馬光當機立斷,用一塊大石砸向了水缸。如果不是司馬光的急中生智,恐怕小孩早已命喪黃泉。也正是因其能遇事靜心,且臨危不亂,才能成為一代大儒。

司馬光從小聰慧好學,七歲便可口述《尚書》,很快其神童之名遠播。司馬光十九歲時參加會試,結果學識淵博的他高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途,後來官至宰相,位極人臣。

司馬光一生,干了三件「流傳千古」的事,一件是小時候的私事——砸了自家的缸,一件是公事——編寫《資治通鑒》,還有一件是國家大事——反對變法,前兩件名垂青史,而後一件臭名遠揚,反對變法這件大事幾乎葬送了大宋的江山,也幾乎讓他淪為民族罪人。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實行變法,司馬光竭力反對,因而被迫離開汴京。這裡需要瞭解的是,司馬光其時與王安石不合,暗含了對王安石變法不滿,不久退居洛陽,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職。退居洛陽期間,司馬光不僅有時間專心編撰歷史巨著《資治通鑒》,還有閒暇時光搞文學創作,例如,一首描寫初夏美景的《客中初夏》就是那個時候創作的。

客中初夏

宋·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這是一首夏日即景之作,詩人抓住初夏特有的天氣特徵和景物,遠景近景相結合,虛景實景相襯托,形象鮮明,境界恬靜,描繪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前兩句「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寫初夏氣候的變化。首句寫久雨初晴,天氣變得清朗而暖和。「乍晴」,初晴,可見雨已經下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次句寫對面的南山景色因此也變得清晰可見。「當戶」,正對著門戶。住房一般坐北朝南,既然稱「南山」,顯然在住房的南面,而且距離相當遠。「轉」字寫出了南山景色的變化,可見下雨天南山的景色是朦朦朧朧看不清楚的。另外,「晴」、「明」押韻,使得文字讀起來朗朗上口。

第三句「更無柳絮因風起」借用南北朝劉義慶《詠雪》 一文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句原來是東晉才女謝道韞說的,她將雪比作柳絮,非常形象,收穫了「詠絮才女」的美名。但這裡的「柳絮」是另有所指的,它指的是王安石等變法官員。這句描繪了眼前沒有隨風飄蕩的柳絮這一情景,因為入夏了,楊柳飛花的迷濛景像已經過去。從側面表達了詩人對那些如柳絮般長袖善舞的鑽營者的不喜,決意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隨便附和。

最後一句「惟有葵花向日傾」,指出了葵花向著太陽開放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本句中的「葵」,並非「向日葵」而指葵菜,也有向陽的習性。當今許多人把這句中的「葵花」釋為「向日葵」,連許多古詩書編者都不例外,實為謬誤。因為向日葵原產美洲,明代後期才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的「葵」不能混為一談。

此時,正是葵花的時節,葵花在屬於它的時節開放。柳絮的時節在春暮,卻已是過去了。時節一過,柳絮也隨之消失。這裡的「葵花向日」是「喻新主當陽,小人道消,君子道長也」。如此說來,詩中所寫就是一場政治風雨過後雲散日出的「可喜」形勢了; 聯繫北宋中期改革與反改革鬥爭的反覆和司馬光本人的政治態度,那麼,此詩便是暗喻王安石變法失敗和保守派重新得勢了。

整首詩隨著描述畫面的變化,反映了詩人對當時政治生態的喜惡程度。詩人不喜歡雨絲濛濛的南山,也不讚美隨風飛舞的柳絮,而對葵花有偏愛。但是,詩人非獨愛葵花,而在於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人久在官場,自是看夠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願詩人本人"摧眉折腰"隨風飄擺,終而選擇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陽光,這也許才是葵花的可愛之處。詩人說「葵花向日」,實際是在表明自己對皇帝忠貞不二,會永遠像葵一樣忠心於國家的思想。

相關內容: 司馬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