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的《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駱賓王的《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駱賓王的《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古代典籍

駱賓王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本站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聞一多曾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

初唐四傑之一的他,為人狷介耿直,文章俊逸卓絕,詩作格高致遠。一首《俠客遠從戎》,豪俠壯美,直看得人蕩氣迴腸。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

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

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初唐時節,詩人們具併吞四海之志,渴望投筆從戎,立功塞外。詩壇一掃六朝靡靡之風,充斥著渴望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豪情,洋溢著極大的民族自豪感。初唐的萬象更新,國力日盛,在詩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早年的駱賓王也是滿懷壯志,賓王二字,正是取自於《易經》中「觀國之光,利用賓之王。」是說要觀仰國家興盛的光輝景象,以賓客的身份在朝廷中輔佐君王,這是何等的高遠志向!

駱賓王這首《俠客遠從戎》,雖然不為人熟知,卻是動靜結合,感染人心。不僅辭藻華艷,更是充滿了音樂韻律之美,馬茂元教授曾給予很高評價,稱其「格高韻美,詞華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類律詩的先聲。」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報警的烽火剛剛燃起,豪爽的俠客接著就動身前往戰場,俠客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可見一斑。當年秦國統一六國,大將蒙恬率兵30萬擊退匈奴,「以河為界,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於河,置烽燧,然後敢牧馬。」從此,「榆塞」就象徵著邊防要塞。本詩中,榆塞不僅是地點,更是點明了俠客此行的正義性,他是為了戍衛邊疆而出征,這是大格局的家國情懷,而非個人義氣。

「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一路駿馬飛馳的俠客武藝高強,堪比戰國養由基的箭術,能夠射中百步之外的楊柳葉。而一個「照」字更是傳神,只有夠快的馬,馬鞍上的玉石才會閃閃發光,這一個字彷彿讓人看到疾馳的駿馬奔騰跳躍,只聽得一陣蹬蹬的馬蹄聲,旋即便是一騎揚塵。雖未正面寫人,卻通過對馬的描繪,刻畫出了英姿颯爽的俠客形象。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戰場上兩軍的對峙不著一字,只寫俠客勇猛無比,留讀者一片想像空間。看,俠客用力拉大弓,劍一出鞘便是寒光閃閃。而且詩人奇思妙想,寫成滿月來臨摹弓影,星星飛入寶劍之端,更是讓詩句氣勢非凡。

俠客一路疾馳奔赴邊疆,戰場上刀光劍影的形象已然將詩作推向高潮,雖是送別詩卻毫無傷感之情,全是滿懷的壯志。

「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這兩句擲地有聲,俠客不學俠客,不唱悲歌,要擊退敵人後平安回來。世人都說此句反說俠客有新意,我卻覺得,這裡面是詩人對送行友人的真摯情感。明白朋友的志向,所以祝他此去能夠建功立業,也擔憂他的安危,這一份真情,才是詩人的真性情啊。

這一番豪情又豈止是送給友人的?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滿懷抱負的駱賓王,那麼才思敏捷,那麼鬥志昂揚。畢竟,他是那個七歲能賦詩的賓王,更是恥於自薦,只想靠著自己的政績說話的駱賓王。世人都以為多年的懷才不遇已把他的壯志磨平,卻發現,年逾不惑的他,內心依然如少年般蓬勃。

斗轉星移,十幾年之後,駱賓王在詩中又一次提到易水,卻顯現出了少有的愁悶與落寞。耿直的他宦海沉浮中始終鬱鬱不得志,而且因為屢次諫言諷刺,曾獲罪入獄,雖然大赦天下時得以出獄,卻讓詩人品出了世態炎涼,和無人信高潔的悲苦。

相關內容: 駱賓王情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