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有哪些習俗?雍正乾隆都要在這天下田耕種,當一天農民

春分時有哪些習俗?雍正乾隆都要在這天下田耕種,當一天農民

春分時有哪些習俗?雍正乾隆都要在這天下田耕種,當一天農民

國學小知識

很多人都不瞭解春分時該做什麼,接下來跟著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度曲猶存玉茗堂,釵頭妙語斗新妝。春分晝夜無長短,風送窗前九畹香。」3月20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四個節氣春分。這一天,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春天。

春分,一個看上去就寫滿陽光、暖風、詩歌和鮮花的日子。

春分,一個說起來就充滿好心情的詞語。

春分,一首唱起來就停不下來的歌曲。

春分的關鍵詞裡,還有「勞動」。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古代,這一天到來之後,再懶惰的農民,都要忙碌起來,來到田地裡耕種;再懶惰的商人,都要背著自己的行李和貨物,告別家人外出經商;再懶惰的學生,都要在清晨時分起床,搖頭晃腦地朗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就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皇帝,都要在春分這天下田耕種,當一天農民。

比如,清朝皇帝。

中國古代屬於農業社會,耕種是農業社會的命根子,士農工商,農民排在第二位。清朝也不例外。有清一代,農業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甚至出現重農抑商的情況。

每年春分到了,皇帝首先會率領文武百官,來到位於北京舊城朝陽門外的朝日壇,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神)。清朝皇帝的祭日禮儀有9項議程,包括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非常隆重。

祭日禮儀後,皇帝一定會浩浩蕩蕩地來到正陽門外的先農壇。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先農諸神的場所,有慶成宮、神廚、神倉、俱服殿、觀耕台、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等建築,佔地面積2000畝,與其東面的天壇遙相對應。

在觀耕台前,有一小塊田地,不多不少剛好一畝三分耕地。這塊耕地,屬於皇帝的「自留地」。當皇帝在先農壇宰殺牲畜,祭祀先農神後,就要到俱服殿換上親耕服,隨後在一畝三分耕地裡耕田。

當然,與其說是「耕田」,不如說是演戲。

皇帝下到田里,左手執鞭,右手握犁,前面有若干官員牽著牛,旁邊有若干老農協助扶犁,往返犁田三次,叫做「三推三返」。正常儀式就結束了。皇帝耕田完畢,接下來是王公大臣。皇帝會坐在觀耕台上,觀看王公大臣的「表演」。

為了配合皇帝的「演戲」,內務府和地方官員必須提前很久進行準備,包括從各地選取老農,幫助皇帝扶犁。老農沒見過世面,還得給他們進行禮儀培訓,以免在皇帝面前失禮。

顯而易見,皇帝耕田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是傳達重視農業生產、不忘立國之本的意思。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是真的耕田。

《養吉齋叢錄》記載,在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親自耕了一畝田,吸引了1萬多人圍觀。隨行的直隸巡撫李光地親眼目睹了這一「盛況」,感歎不已,命令在場的博野知縣杜開銓在康熙皇帝耕地的邊界處立碑,自己親筆撰寫了碑銘「皇帝親耕處」,還寫了一篇文章《皇帝親耕處恭記》,畢恭畢敬地記錄:「聖駕次於博野,因東作之興,念稼穡艱難,躬秉犁器,即功竟畝……」

皇帝當了一天農民,回到了皇宮大院後,他這一畝三分地也並沒有閒著,有專人幫助他插秧、除草、灌溉、施肥。到了秋天,有人會將稻穀收割,存放在先農壇的神倉院,供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清朝自雍正以後,實行「攤丁入畝」,每一塊耕地都要納稅。皇帝的一畝三分地也不例外。因此,每年先農壇所在的宛平縣知縣,都會鄭重其事地向皇帝徵稅。這筆錢由內務府繳納,相當於從皇帝的「錢袋子」裡掏錢。

皇帝與普通農民不同的是,皇帝耕田完畢後,還會興致勃勃地寫詩,作為紀念。

康熙皇帝在參加完一次親耕禮後,曾經賦詩一首《春雪》:「三冬望雪意殷殷,積素春來亂玉紋。農事東疇堪播植,勤民方不愧為君。」

乾隆皇帝作為「寫詩最多的皇帝」,怎麼能放過親耕的題材呢,揮毫來了一首《御園耕種》:「弄田播種近臣從,不比親耕典秩宗。布谷有聲春已暮,看花無興草全茸。勞躬漫謂勤民亟,愁意多緣望雨濃。豐澤籍田將御苑,年年端是重三農。」

相關內容: 春分雍正乾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