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和民俗養生

驚蟄和民俗養生

驚蟄和民俗養生

二十四節氣

驚蟄的由來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這個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驚蟄的民間習俗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

  “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唸唸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抒發內心不忿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對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驚蟄節氣的飲食習俗

  驚蟄日吃梨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搾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製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作甜點食用。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辟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下面簡要介紹一些梨的食用方法:

  1.搾汁食用:取生梨,去核,去皮,搾汁後取1杯約400毫升,加入冰糖10克、胖大海1枚,煮後服用,有潤肺生津、利咽開音的功效;將生梨、蓮藕一同搾汁後兌蜂蜜飲用,有健脾、清心、潤肺的功效。

  2.蒸熟後食用:生梨1個,川貝母3克,冰糖10克。梨去核後,把川貝母3克研成細粉及冰糖10克放入梨中,放在蒸鍋內蒸45分鐘後取出食用,潤肺止咳化痰之力更強。

  3.煮水食用:切片後與冰糖、川貝母、銀耳同煮,有健脾潤肺止咳的功效。

  適合春季養生的具有潤肺健脾功效的食物還有枇杷、百合、銀耳、蓮藕、山藥、大棗等,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黃精等,在自身體質合適的情況下,春季常食用上述藥食物對健康會大有好處。

  驚蟄養生注意啥

  保持心情舒暢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之季,但又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之時,因此,也是流行性疾病多發的季節。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甲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等。所以,在這一節氣中,應該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預防工作。除此之外,關於驚蟄期間還要注意啥呢?

  中醫學上,以四季配五臟,春季屬肝臟,一系列肝的病證,如精神疾病、高血壓、中風等病,常會在春季復發或加重。中醫很早就提出“春宜養肝”的說法。春季只有保持肝臟的生理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如果忽視了護肝養肝,肝臟機能失常,則易發生上述病症。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春季注意調理起居飲食可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第一,生活上不要過分勞累,造成體質下降,容易使疾病乘虛而入;第二,要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切忌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和精神疾患。第三,飲食上以具有保陰潛陽、清肝降火旺的食品為主。

  鴨血菠菜湯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鴨血性平,營養豐富,養肝血、治貧血,是保肝的最佳食品之一;菠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的作用。鴨血菠菜湯可養護肝臟、疏理肝氣。新鮮水果蔬菜中,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等,可以清熱瀉火;山藥、蓮子、銀耳等,可以扶正祛邪、滋陰補腎、健脾和胃。

  鴨血菠菜湯的做法:

  1、沙鍋放油燒熱,下薑片、蔥段爆香後裡放水燒開

  2、海燕魚處理乾淨後放入沙鍋中煮15分鐘,撈去薑片和蔥段

  3、鴨血洗淨切片,入鍋中煮熟,撇去浮沫

  4、最後放鹽、海鮮粉調味,加入菠菜段、枸杞子再煮兩三分鐘即可。

  驚蟄後的養生總原則及飲食

  今年3月5號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它從每年3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萬物出於震,震為雷,故為驚蟄。”驚蟄是指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蟄伏在泥土中冬眠昆蟲的時候,這時已經進入了仲春。

  按照一般的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天氣已開始轉暖,並漸有春雷出現,雨水漸多,平均氣溫能達到16℃—18℃。雖氣候日趨暖和,但陰寒未盡,所以氣候變化較大,有時降雨量也不少,突然其來的冷空氣亦較強,且早晚與中午的溫差很大,乍暖還寒。

  “春困”和“春捂”在這節氣裡尤為突出和重要。此時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上醒來比任何一節氣都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這是人體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春回大地,天氣漸暖,人體皮膚的毛孔和血管也逐漸舒張,需要的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人體內血液的總量是相對穩定的。供應外周的血液增多了,而供應給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所以出現了所謂“春眠不覺曉”的“春困”。此節氣冷暖變幻無常,因而“春捂”尤為重要,不宜過早脫去御寒的衣物。感冒不是在寒冷時容易染上的,往往是在氣溫上升或出汗時脫去過多的衣服,突然著涼時染得的。

  從祖國醫學上說,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老人更要注意身體的保養。如元代著名養生家丘處機在《攝身消息論》中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了中醫這一觀點,尤其在驚蟄裡,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不少的傳染病都易流行爆發。

  飲食調養上主要是以“春夏養陽”為總體原則,適當多進食能升發陽氣的食物和蔬菜,如韭菜、菠菜、薺菜等。值得一提的是,此節氣各種病菌開始活躍,因細菌而感染的疾病增多,大蒜是一種廣譜抗菌食品,對多種致病菌有明顯的抑菌和殺菌作用,常吃大蒜對預防呼吸道和胃腸道有作用。在江南一帶,民間還愛以菊花的嫩苗(當地稱為“菊花腦”)炒菜和煎湯,對高血壓頭昏或肝火偏盛食之尤宜,可起到降血壓、清肝明目的效果。愛好食魚生的人,在這段時間裡應少食或忌食,以防各類細菌乘虛而入。

  廣東人歷來善以湯水養生,結合這節氣多變的特點,在利水祛濕、健脾補益時宜用莧菜頭雲苓鯽魚湯;在既防春寒又祛濕困時宜用蘿蔔蓮子茨實煲豬橫舌湯;在清熱宜肺、防呼吸道疾病時宜用魚腥草煲豬肺湯;在補中行氣、健脾醒胃、防胃寒諸症時宜用春砂仁煲豬扇骨湯;在輔助治療四肢麻痺、頸背酸痛時宜用老桑枝煲雞肉湯;預防感冒宜用蔥白豆豉葛根湯等。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這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基點要點。

  雞骨草燉豬橫舌

  材料:雞骨草5克、豬橫鶪80克,姜1片、蜜棗半粒。

  做法:先把雞骨草、豬橫舌清洗乾淨,然後把全部材料一起放進燉盅內,猛火燉夠3小時,待燉好後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提點:雞骨草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沖洗掉雞骨草上的泥沙和雜質。

  評點:湯清甘甜,倒沒有一點中藥味,是廣東傳統的清熱去濕湯水,據說可以清肝火、健腸胃。

相關內容: 養生民俗驚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二十四節氣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