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與茶文化

中國道教與茶文化

中國道教與茶文化

生肖民俗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涵著儒、道、佛、墨、法、玄學等在內的各種文化現象。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影響巨大,且直接影響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習俗、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一文中,曾經這樣說過。 “要理解中國人,無論如何要首先理解道教。”日本一位研究道教的專家橘撲在《道教與神話傳說一一中國的民間信仰》一書中,也曾這樣強調過。 作為我國文化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儒學、佛教、道教,使我國文化形成了它特殊風貌。在我國士大夫的人生哲學、生活情趣與審美情趣乃至心理性格中,既有儒、也有佛,也有道的痕跡。儒道佛這種三位一體的文化現象,構成了中國文化史。 道教與中華茶文化的關係如何,現今這類文章甚少。其實,在中國茶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道教文化對茶文化的影響甚大,道教徒們為茶文化的傳播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道教茶藝乃是中國茶藝中的佼佼者。

道教是我國宗教之一,由東漢張道陵創立,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創立時,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道”。道教徒尊稱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道教作為中國土裡土長的宗教,它的根深深紮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有著包羅萬象的道教體系。道教以生為樂,有長壽的大樂,以不死成仙為極樂。這吻合了人們發自本能的第一需要——生存;主張人要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活得快快樂樂,這吻合了人們第二需要——享樂;主張高雅脫俗,不墮俗塵,過神仙日子,這吻合了人們第三需要——精神滿足。因此,在古代中國有極大誘惑力,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

道教與茶結緣由來已久。早在道教創立的初期道教經典著作裡已有記載。第一部全面論述道教宗旨、哲理、儀式、方法的著作是《抱朴子》內篇,東晉句容(今江蘇)士大夫道士葛洪(283—363)所撰。據《臨海縣志》引《抱朴子·園茗》說:“蓋竹山,有仙翁茶園,舊傳葛元植茗於此。”葛元(玄)是葛洪的從祖,漢代煉丹士。相傳他從師左慈,得《太清丹經》、《九鼎丹經》等書,在浙江臨海蓋竹山苦煉金丹術,從事養生之道。辟山植茗乃是為養生之用。南朝梁代丹陽士大夫、道教領袖陶弘景(456—536),有“山中丞相”之稱,他闡述了道教種種理論,建立道教的神譜。還搜羅了我國古代種種有關健身養氣的資料,把“壽考之規”、“長齡之術”與老子、莊子以來淡泊自然、寧拙抱一的人生哲學結合在一起,系統地結合為“養性延命”理論,著有《養性延命錄》一書,建立了道教養氣長生理論。他還有《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在《雜錄》中說:“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是說漢代道人丹丘子、黃山君服了茶後才得道成仙的。道教推崇茶,在《神異論》裡還有這樣一則故事:“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日: ‘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允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人山,獲大茗焉。” 《宋錄》云: “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日: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相傳南朝道教奠基人陸修靜曾“話茶吟詩”通霄達旦。凡此種種,道教名士鍾情於茶,為茶著書立說,向人推薦,大茗,以茶招待來客,是將茶作為養生之道而竭力宣傳、美化的。因此,有很大的誘惑力。這對飲茶的廣泛傳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