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手上的文化

正在消失的手上的文化

正在消失的手上的文化

生肖文化

在很多旅遊市場上,你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身著苗族服飾(或其它擅長刺繡的民族服裝)的女子坐在銷售旅遊品商店門口,在一條領帶或一塊布上認真地刺繡著,旁邊則放著很多刺繡產品,給人一種這些產品都是她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假象。實際上,很多人都知道,這不過是掩人耳目的伎倆,那些工藝品都是機器生產出來的。這樣的事實說明,現在的市場上,手工藝品還是很受歡迎的。但是在市場需求的衝擊下,純粹的手工生產正在逐漸被大機器生產所代替。

日益發達的機器生產為人們贏得了效率和利益,卻也成了傳統手工藝的致命傷,那種凝聚在一針一線、一刀一鑿中的古老的詩意和充滿創造性和個性差異的美,消失在那千篇一律毫釐不差的圖案和“一刀切”的製作模式中。

另一方面,由於不少民族傳統手工藝製品生產規模小,工藝製作過程費時費力,因此,難以抵擋如今市場上各種用機械和使用大量化工原料成批量生產的工藝品的衝擊,於是,本來對人類的健康和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性利用都大有裨益的民族傳統手工藝便逐漸地瀕於衰落乃至消亡失傳的危機。

各民族很多傳統的手工藝品原料取自天然物或人工種植的植物,不像當代工藝品可能大量使用種種危害健康和自然環境的化工原料。而特定的宗教信仰觀念也對民間手工藝製品的製作和使用過程起著作用,避免它的濫用和隨意製作。如納西族的東巴祭司用來書寫東巴經典的東巴紙,過去被視為是寫聖典的紙張,不是人人都可以去製造的,在整個麗江地區,製作東巴紙的只有屈指可數的一些家庭傳承這種民間工藝,各地的東巴會約定俗成地到某幾個東巴公認的家傳造紙師那裡去購買這種紙。儘管後來民間偶有用東巴紙來做婦女頭飾襯墊等,但總的來說主要是用來書寫東巴經典,即使後來現代造紙法傳入麗江,各種樣式的紙流行於市場的情況,東巴們還是恪守古規,只用這種紙書寫東巴經,繪東巴畫。因此,這種傳統的造紙工藝薪火相傳至今。而且,由於這種有節制的傳統使用範圍,沒有造成對製作這種紙的特定原料“瑞香科蕘花”(納西人稱之為“彎呆”)植物的威脅。

但是隨著東巴文化的名聲鵲起,東巴紙逐漸成為旅遊市場上的熱銷產品,價格不斷上漲,許許多多本地和來自天南海北在麗江旅遊市場上淘金的畫家書家用它作畫寫字,然後以高價出售。甚至很多人以東巴紙製作名片為時髦之舉。有的文化商推出了用東巴紙製作的麗江古城地圖;東巴紙的製作傳人、造紙名師被旅遊公司聘去專事東巴紙製作。最近, 麗江市郵政局、昆明三希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又聯合開發了“東巴紙三遺產系列郵品”,東巴紙可謂一時“洛陽紙貴”,可最終對製作東巴紙的這種高山植物“彎呆” 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這種植物生長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區,過去它只需承擔用於聖典的使命,如今面對無數雙旅遊市場上貪婪的眼睛和手,便遭厄運,這種野生植物如今便越來越少,瀕臨危境。我的一些科學家朋友正在進行人工栽培這種植物的實驗,尚未有結果。即使有一天人工種植成功,東巴紙能大量上市贏利,那傳統的宗教和文化含義,也將悄然散失。這種傳統工藝產品含金量增加而神聖意義淡化的悲喜劇,也使人悵然歎息。

凝聚著一個民族千百年來神聖的信仰和靈性力量的傳統知識,它對於這個民族宇宙觀、世界觀的形成,對於該民族的自律自重、協調人地關係、改善人際關係等,曾起了那麼重要的作用,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友善之情,皆與傳統的信仰不可分,如納西族社區很多保護環境的村規民約,其根源都來自東巴教“人與自然是兄弟”的思想。任何一種民族文化的形成都與特定的信仰密不可分,那種認為傳統信仰全是迷信的看法是非常無知的。

無疑,現代旅遊的發展使很多原先藏在深山深閨人不知的民族手工藝品走向大眾,使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共享到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財富,當地人也因此得到實惠。但在旅遊市場上,如何在誘人的利潤面前保持傳統手工藝最為動人的真實和個性,這是對這“手上文化”的創造者和擁有者的考驗,也是對商家的人格和智慧的考驗,它能否隨著洶湧的旅遊潮流而始終保持那種延續了千百年的魅力,全取決於創造者和商家是否有足夠的靈性、慧眼和對一種文化的尊重和深入的瞭解。

此外,遊客對旅遊地民眾傳統手工藝品所包含的文化涵義是否有深入瞭解,也是決定這種產品前景的重要因素,如果遊客僅僅是為了獵奇而購買,民族手工藝產品未來的命運也是可悲的,因此,呼喚遊客對旅遊地各民族文化進行深入解讀,瞭解傳統手工藝品的內在涵義,逐漸形成傳統手工藝產品和遊客之間一種默契有益的互動關係,是勃發傳統手工藝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我在美國看到市場上不少印地安傳統手工藝品都有非常詳細的文字說明,有的還附有產品製作者本人的照片和簡介,非常有利於遊客對這一產品文化涵義的瞭解。

中華各民族“手上的文化”能否有持續的生命力,不能僅僅依賴於那種一哄而上的市場效益,國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和對本國各民族文化遺產價值的充分認識,對形成手工藝產品一種細水長流的持續市場效益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通過長期的修養,提高對民族手工藝品的鑒賞和審美水平。

這裡,有一個問題必須提出,我們雖然強調市場效益,但我認為,人類千百年來所創造和積累的文化,又是不能一概用市場效益來衡量的,它的存在本身不能以金錢為衡量的標準。各民族的不少傳統工藝品,是承載這個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聖器,凝聚著創造了它的這個民族的生死歌哭悲歡離合的心路歷程,人們有節制地製作和使用它們,是與特定民族的心靈史、價值取向以及和他們的環境觀、資源觀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像我們在上文所舉的東巴紙、還有各民族很多宗教儀式上用的器物、古老的樂器等,它們由人們創造了生命而來到人間,可它們的使命,不是為了最終在市場上恣意地換取大把的銀子。當一種原來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和文化積澱的工藝品,已經淪落為毫無精神的攝人力量,而僅僅以一種金錢的價值大批量地生產、充斥在所有的市場攤點上時,我認為,這是“手上的文化”創造者們的悲哀,也是人類文化的悲哀。

如果一切都以市場效應來衡量每個民族的傳統手工藝製品,那數天才能完成一件銅製或銀製產品或是手工織品的民族手工藝師,與那一天便能生產千百件民間手工藝仿製品的現代工業生產流水線相較勁的話,無疑要餓肚子。只有懂得欣賞那些對民間傳統手工創作所蘊含的內在文化意蘊和個性化特徵的顧客,才會從那千篇一律的機器生產物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因此,民族民間手工藝製作在當代的保護和弘揚,也有賴於人們的審美情趣、欣賞水平和對民族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水平的提高。

不少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最初的製作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進行一種 文化的傳承和創造,如不少少數民族婦女服飾,刺繡挑花,精工細作,工藝精湛細膩,各種圖案反映出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各種瑰麗神奇的象徵意義,需要製作者付出數月乃至一年或數年的努力方能完成,這個製作過程對製作者來說,即是一個學習傳統文化並融進自己的創新因素的過程。如今,很多年輕人受主流社會時尚的影響,不再學習這種工藝,開始穿城市裡流行的時裝,各民族卓有個性的手工藝文化這一道亮麗風景,也面臨著這種枯燥乏味的文化一體化和主流文化風潮的衝擊。要使這個世界豐富多彩和互補,就要呼喚多樣化文明的並存,一個民族對外來文化只能學習和借鑒,而不宜全然以其取代自己的本土文化,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色彩和本土特色,失去了傳統的魅力而如斷了根的浮萍般依附他文化、消融於他文化,都是一種文明的悲劇。例如,當各民族經千百年積累而形成的傳統服飾藝術逐漸湮沒在那朝夕善變而生命力短暫的時尚服裝潮流中時,我認為這不僅是民族文化遺產的悲劇,也是人類豐富多彩的創造力和審美觀的悲劇。我在西方國家領略過不少具有濃郁的懷舊情緒和追求個性化色彩的服飾習俗,也說明西方社會也不是趨之如鶩地追求一種膚淺如過眼雲煙的時尚。

除了工藝技術,各民族的手工藝品中凝聚著更為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比如有的民族服飾上,以各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圖案,反映著該民族神聖的遷徙歷史;有的服飾上那些高天大地日月星辰的圖案,反映著人們對養育了自己的大自然一片誠摯的感恩之情。

千百年來伴隨各民族心路歷程的傳統手工藝,在如今這個崇尚便捷時尚,以追趕某種主流文化潮流為時髦的時代,將面臨著什麼樣的命運呢!手上的文化正在消逝,人們何時能產生出足夠的覺悟而起來珍惜它們,保護它們呢!

有的人把傳統手工藝看作是與發展相對立的東西,我認為,傳統手工藝並不總是與發展相對立的,同樣,機器生產也並不總是與發展相協調同步的;另外,發展中本身就蘊含著特定文化的本質屬性。中國尋求發展的路子應該是一種既博采眾長又深蘊著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歷史內涵、文化精神和審美情趣,有鮮明的個性美的一種發展,而不是照搬某種外來的發展模式。民間手工藝品的發展也是這樣,無論時代和工業社會怎麼發展,產品本身應永遠閃爍著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之光,讓時代性與傳統的美和個性有機地融合一體,讓傳統手工藝的美和歷史感賦予當代民間工藝深沉的文化和審美內涵,只有這樣,它才會有一種持久的生命力,卓然立於世界民族工藝品之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文化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