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道德經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那麼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四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1;聽之不聞,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詰4,故混而為一5。其上不徼6,其下不昧7,繩繩兮8不可名,復歸於無物9。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十。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謂道紀⑿。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註釋]

1夷:無色。

2希:無聲。

3微:無形。以上夷、希、微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這三個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4致詰:詰,音ji(陽平),意為追問、究問、反問。致詰意為思議。

5一:本章的一指"道"。

6徼:音jiao(上聲)。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7昧:陰暗。

8繩繩:不清楚、紛芸不絕。

9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十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⑾有:指具體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紀:"道"的綱紀,即"道"的規律。

[延伸閱讀]王弼《道德經注》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是謂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延伸閱讀]蘇轍《老子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請,故復混而為一。

視之而見者,色也,所以見色者,不可見也。聽之而聞者,聲也。所以聞聲者,不可聞也。搏之而得者,觸也,所以得觸者,不可得也。此三者,雖有智者莫能詰也,要必混而歸於一,而後可爾。所謂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與物構,然後分裂四出,為視為聽為觸,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復混而為一,則日遠矣。若推而廣之,則佛氏所謂六入皆然矣。《首楞嚴》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謂也。

其上不繳,其下不昧。

物之有形者,皆麗於陰陽,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雖在上而不皦,雖在下而不昧,不可以形數推也。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繩繩,運而不絕也。人見其運而不絕,則以為有物矣,不知其卒歸於無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狀,其著也。像,其微也。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皆非無也。有無不可名,故謂之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無所不在,故無前後可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者,物之所從生也。有者物之今,則無者物之古也。執其所從生,則進退疾徐在我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道德經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