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後面半句是什麼?“欲速則不達”出自哪裡?

“欲速則不達”後面半句是什麼?“欲速則不達”出自哪裡?

“欲速則不達”後面半句是什麼?“欲速則不達”出自哪裡?

歷史小知識

「欲速則不達」後面半句是什麼?「欲速則不達」出自哪裡?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現代人做事通常都是希望用最短時間來完成各種事情,但有的時候卻又無能為力,俗語有句話就是『欲速則不達』想要完成某件事情一味地追求速度可能會適得其反,但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話才是精華所在。

俗世中人對功名利祿的渴求,古來有之,在這條路上,往往又貪圖「速成」,想要一蹴而就,正如「拔苗助長」的農夫一樣,最終往往功虧一簣。古人對「速成」早有察覺,且深以為害,故而以「欲速則不達」來告誡世人,為人處事切勿心急求快。

翻閱古籍我們發現,「欲速則不達」出自《論語·子路》一篇。

孔子有個門生,叫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的佼佼者。他才思敏捷,文學素養很高,經常得到孔子的稱讚。

有一年,子夏因為才能出眾,被派到莒父(當時是魯國的一個縣,大概位於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孔子,向老師請教說:「請問老師,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再三囑咐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而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說道:「謝謝老師的教導,我一定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然後告別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那些追求「快」的人,大都沒有長遠的穩定計劃,想要完成目標也很難,要想行得萬年船,就要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透過孔先生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這句話實在是重要,同時要是拿來比較,後面一句話,更加重要一點,就像現在的人做錯了事情,不論他想要什麼,都一無所成,甚至可能會因此而入獄。比如守株待兔,因為之前曾經撞見過一隻不小心撞死在樹幹上的兔子,於是以後不論颳風下雨,日日都守在樹邊,卻沒有去想過他的田中的莊稼,他手中的活計,到了最後,再也沒有等來兔子,可是自己的莊稼荒蕪,自己的生活也變得一團糟亂。小編人為,任何事情都要按照他的規律去做,才能夠事半功倍,而見到小小的益處,也不能夠太過於放在心上,一生很長久,需要計劃,打算的事情太多,只有懷著長遠的目標,我們才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美滿的愜意的生活。

關於欲速則不達,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順治年間,有個人要從小港到鎮海縣城,路上需帶一些書,於是吩咐小書僮用木板夾捆好書,跟隨自己一起出發。路走到一半,太陽已經快落山了。

他不確定在城門關閉之前能否趕到,於是問路人:「我還來得及趕去縣城嗎?」那路人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小書僮,回答說:「你要是慢慢地走,應該還能在關城之前趕到;如果你要急急忙忙趕路,城門恐怕就要關上了。」

那人聽了有些動氣,覺得這路人是在戲弄他。於是沒有答話,和小書僮急匆匆的快步前進。眼看城門就在前方了,沒想到小書僮不小心摔了一跤,捆紮的繩子斷了,書也散亂了。等他們把書理齊捆好,再趕到城門時,前方的城門已經關閉了。這個時候,他才明白路人說的話,可真的是忙中出錯啊。

歷史上有很多急於求成的人,也有深謀遠慮、以慢制勝的人。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沒有因為自己滿腔抱負選擇早早登上政治舞台;而一心謀求大業的劉備,雖然時間很寶貴,但也未在第一次拜見諸葛亮受阻時選擇放棄。

劉備和諸葛亮,他們深知欲速則不達,三顧茅廬,不僅考驗劉備的耐心,也彰顯諸葛亮的遠見,他們彼此都知道一個沒有耐心、不重視人才的人,是不會走得遠,更不會建立蜀漢王朝。

慢下來,是一種智慧,以靜制動,方為智者。

事事飛速發展的現在,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常忘記了出發的理由。

慢是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駐足,是凡事包容,是不掙扎,不猙獰,不恐慌。穩而思進、慢而有為,才是生活的正確方式。唯有慢下來,才能心神寧定,厚積薄發,收穫成功。

欲速則不達,驟進祗取亡,智者似儒風,習習不可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