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宋之問所作的《渡漢江》,描述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唐代宋之問所作的《渡漢江》,描述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唐代宋之問所作的《渡漢江》,描述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古代典籍

宋之問,又名少連,字延清,是唐代上元時期進士,他的詩多為歌功頌德之作,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宋之問所作的《渡漢江》,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國真正的文人自有其風骨,為了達成理想中的目標,往往歷經百折九死而無悔。中華民族文化血脈裡流動著的也是蔑視苦難的偉大精神,一直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古往今來的中國文人。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著行走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之中,並且綻放出艷麗的花朵芬芳著今時今日的中華民族,從而卓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

世間萬事萬物都必然存在著兩面性,有陰必有晴,有左必有右,有前進當然也會有後退,有正義肯定也會有邪惡。這一切,就像俗話所說:「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伸出來的雙手五指也會有長有短,有粗有細。轉向觀察人間萬象,就會明白人心複雜,難免泥沙俱下。有正義的人士,就同時會出現人格上有缺陷的人士。萬物相生相剋,充滿了矛盾,也充滿了是非。命運到底會走向何方,關鍵處只有那麼緊要的一步,所謂一步錯步步錯,大抵如此。

對於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而言,明明可以靠才華吃飯,卻最終拋棄了自己的文人風骨,選擇了出賣良心去換取陞官發財。宋之問是汾州隰城縣(今河南靈寶)人,家世並不顯赫,完全是受到父親的良好教育,與弟之悌、之遜三人各得父親一項才藝,算是故里傳聞的一樁佳話。宋之問勤奮好學,最終學有所成,得以進士及第,登臨「龍門」,從此開始踏上仕途。可惜他不珍惜自己的羽毛,喪失作為一名文人的道德風範,靠依附幸臣與出賣朋友來獲取上升的機會。正如有識之人對其所作評價:「才華上流,品行下流!」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威逼武則天退位,並且誅殺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迎立唐中宗李顯恢復了李唐王朝。對於宋之問來說,這卻是一件大大的不幸之事件,不久就和杜審言等一班好友遭到貶謫,他被貶為遙遠的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唐朝時期,嶺南處於偏僻之地,大多尚未開化,諸事艱難,宋之問每每回想昔時榮華,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困苦,便在次年秘密潛逃回洛陽。而此首《渡漢江》,正是寫於他在逃回來的半道之上。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這首小詩比較別緻,似乎簡單地只是描述了一個遊子的思鄉之情。然而,當我們仔細地拷量宋之問的卑劣為人,再思量他之前之後的系列行動,卻反而有理由讓人相信,這並不是一首純粹的「思鄉之作」。如果真正來品味一番,這首小詩更像一個「官迷」的試探性動作,其中充滿了別有用心。這個文人中的敗類,的確是利慾熏心,時刻睜著一雙紅色的眼睛到處尋找著機會,隨時準備以不擇手段來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

首句「嶺外音書斷」,故作苦情,卻以人情入手落筆,看上去自然充滿人情味。「嶺外」點明詩人自身所處境地,現在讀來不覺得怎樣,但是如果結合到當時嶺南開化的程度,便會明白其周邊的環境是極其惡劣。通訊不發達的時代,書信往往成為人們之間相互傳遞信息的最佳手段。但詩人被貶嶺南,地理位置不佳,可謂置身在窮鄉僻壤之中,從而導致通訊不暢,長年累月無法接收親朋好友的來信。沒有書信來往,同樣就得不到朝廷裡所發生的各種消息,對於擅長經濟鑽營的詩人而言,這是難以忍受的。所以,詩人才會生發出來感喟,叫嚷「音書斷」。結尾這一個「斷」字,可以說把詩人心中的掛念和不安的情緒道了個一乾二淨。

次句「經冬復歷春」,從季節變幻上來描寫,讓人能夠切身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漫長。本句實際上是對首句「音書斷」的回應,好長時間沒有接收到親朋好友的書信了。有多長時間呢?從冬到春,整整已經有一年之久。句中一個「復」字,把時間的延伸性給展現得十分準確。這個時間長度也恰好符合詩人貶謫到瀧州的時間,因為第二年他就因為無法吃苦偷偷逃回洛陽友人家了。單獨看這句,沒有什麼感受,以為就是一個與時間有關的通常敘述。可是結合到宋之問出賣收留他的友人來看,就會對其投機性給予蔑視。他這樣的人,為了自己的目的通常會棄道義於路側而不顧,關鍵就是因為太過於自私自利的緣故。

末尾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詩起於人情而終於人情。越靠近故鄉,心情就愈加複雜,情感上顯露出來一種膽怯,當相逢故鄉來人的時候,更加不敢詢問與故鄉有關的種種情況。這兩句詩非常著名,特別是第一句「近鄉情更怯」,此間刻畫細膩入微,把人內心裡面的複雜情緒給表露無遺。如此美妙的詩句,如果不是一個因品行低劣而遭到貶謫的罪官所寫,那麼想來一定會為人帶來更加奇特的遐想。因為猛然看過去,淺顯的詩句卻把一個闊別故鄉多年的遊子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其隱匿在不安舉動背後的真摯而又忐忑的情懷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宋之問所謂的「鄉情」並不是普通意義上所說的故鄉之情懷。根據他往日所作所為,可以由此推理出來他所謂的「鄉情」,事實上應該理解為「朝廷」內外的各種消息才比較合理。而此處所顯露的「怯」並不是因為回到久別的故鄉所引起,因為他根本就是一個逃避懲罰而公然偷跑的罪官。他沒有回歸自己的故鄉。所以,這裡的「怯」意,更為正確的理解應該就是來自於對自己偷跑回來的擔心。不久之後,他就躲到洛陽友人家裡,並且向世人展示出來了他的無恥行徑。為了謀求一官半職,他出賣了收留自己的友人張仲之,向武三思告密,從而導致張仲之全家被殺。真是敗類中的敗類,其行為不僅讓當時的人們厭惡於他,更是讓他背負千載罵名,遺臭萬年。可惜了一副好皮囊,還有一身好才華,生生被宋之問給玷污和損毀掉了。

相關內容: 宋之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