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天淨沙·魯卿庵中》:對友人魯卿隱居山中的禮讚

張可久《天淨沙·魯卿庵中》:對友人魯卿隱居山中的禮讚

張可久《天淨沙·魯卿庵中》:對友人魯卿隱居山中的禮讚

古代典籍

張可久(約1270年~約1350年),字小山(《錄鬼簿》);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並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現存小令800餘首,為元曲作家最多者,數量之冠。他仕途失意,詩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記游懷古、贈答唱和。擅長寫景狀物,刻意於煉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種清麗典雅的風格。可以說,元曲到張可久,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張可久的《天淨沙·魯卿庵中》,一起來看看吧!

天淨沙·魯卿庵中

張可久〔元代〕

青苔古木蕭蕭,蒼雲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

張可久這首《天淨沙》,宛如一幅淡遠幽雅的山水畫,是對友人魯卿隱居山中的禮讚,亦是自己一片嚮往之情的真實流露。這首小令筆墨簡淡,風神高遠。上半幅寫景即寫人,寫出了隱者的品格風致。下半幅寫自己來探望隱者,寫出立刻深摯的友情。明朝朱權《太和正音譜·古今群英樂府格勢》云:「張小山之詞,如瑤天笙鶴」,「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有不吃煙火食氣」。凡此皆可於此首小令證之。究極而論,此首小令造境之高遠,乃出自小山對於隱逸之真誠嚮往。 [4] 全曲通過對秋雲、秋水、秋木的描寫,構建出高遠、清幽的境界,營造出靜謐的禪境。通過對齋庵及其環境的描寫,表現魯卿高尚、純潔的品格和自己的嚮往之情。

頭三句寫景。首句「青苔古木蕭蕭」,講古木蕭蕭,青苔叢生。「青苔古木」,是構成首句物境的基礎,青苔結生於古木之上,亦可以將青苔、古木理解為並立的意象。「蕭蕭」一詞,一般用來形容木葉肅殺、飄落的情態,這裡也是用來襯托秋日山中淒清、古靜的氣氛。

「蒼雲秋水迢迢」,寫水雲狀貌。「蒼雲」是高空長雲,有宏闊的氣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飾「秋水」,結構同「蕭蕭」修飾「古木」一樣。「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長空一色的景貌,這裡的「迢迢」其實也感染了「蒼雲」的色彩。

「紅葉山齋小小」,寫魯卿山齋所在,有紅葉飛落環繞,與肅殺的古木、曠遠的雲水相比,山齋不過是「小小」的一座。但「山齋」與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雲水長天,都是肅殺清遠的「黑白照片」,而環繞「山齋」的「紅葉」卻是秋季最艷麗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結構,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畫出秋山雲水的樣貌。從色彩和結構的豐富性上來講,「青苔古木蕭蕭」最肅殺,「青苔」「古木」都是較死板、幽深的物象;「蒼雲秋水迢迢」,使境界頓時開闊,色彩也更明亮了;「紅葉山齋小小」,一「紅」一「小」,與前文形成對比——「紅」與「蕭蕭」「蒼雲」對照,形成鮮艷的色彩刺激,「小」與「蕭蕭」「迢迢」對照,實際上是把焦點集中到了「山齋」上來。

紅葉」使得「山齋」成了前三句秋山雲水圖的中心,但「山齋」之「小」又為後文的繼續展開留下了餘地。其一。將魯卿的「山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雲水背景中;其二,「山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這就使得下文「有誰曾到」的句子顯得十分自然了。

後一部分「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寫的其實還是魯卿齋的幽深,不過換了一個角度,並加了一些意思。所謂「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勁花清,自古是高士隱者的代表,作家說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魯卿比作梅—般的高士來讚揚了。

過溪橋」是一個過程,作家想要探訪「山齋」,但還在路上,剛剛踏過小溪上的石板橋。這樣的寫法。從效果上應和了前文「有誰曾到」的疑問,連誠心探訪的作家都只是方過溪橋,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處了。

《天淨沙》常用來寫秋景、抒悲遠之情。這首《天淨沙》,則是通過秋景的襯托,寫高士魯卿的隱逸。一句「探梅人過溪橋」,帶著些許禪意。

相關內容: 張可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