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傳統文化 蒙古族的骨頭文化有什麼特色

蒙古族傳統文化 蒙古族的骨頭文化有什麼特色

蒙古族傳統文化 蒙古族的骨頭文化有什麼特色

西遊記

蒙古族骨頭文化的風采

蒙古人吃肉是非常講究的,不是每一部位都能隨便給人吃的,有的部位是要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夠吃。而伴隨著骨頭文化流傳的還有著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果在啃骨頭的時候,穿插一點這樣的故事,是不是能增加些趣味呢?

蒙古人吃肉啃骨,有很多講究和禁忌。有的屬於煮法、擺法解剖範圍,有的是某部分不給某種人吃、某部分專給某種人吃、某部分到了某種年齡才能吃的。真正有點孔夫子「非禮勿食」的味道,研究起來可以出版一本《骨頭文化學》之類的書。還有的骨頭,都有各自的「特異功能」。伴隨著功能,又有一則有趣的故事。你若記住這些故事,在吃肉時穿插一段,一定會增加許多情趣。因為你不會像蒙古人那樣熟練地用刀,再不懂點兒骨頭趣話,只會抱住一塊骨頭死啃,不是就顯得太沒文化了嗎?

骨頭文化——羊拐趣話

連接牛羊後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塊游離的骨頭很特殊,漢語稱為「躁骨」,俗稱羊拐,《西遊記》寫作「拐孤」。蒙古語稱為「沙阿」,或譯作「髀石」。這種骨頭有寬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側,六面六個形狀,所以民諺說:「高高山上綿羊走,深深谷地山羊過,向陽灘上駿馬跑,背風彎裡黃牛臥。倒立起來叫不順,正立抓個大駱駝。」用五畜的名稱給羊拐的各面命名。

牧區孩子長到三四歲,大人就把它拿出來,讓其辨認哪面有什麼牲畜。再大一點兒,就可以做羊拐的遊戲了。牧區成長的蒙漢兒童,沒有不會用羊拐做遊戲的。所以他們的童年記憶,總是和羊拐聯繫在一起的。鐵木真(後來的成吉思汗)十一歲跟扎木合作盟友時,將一個銅灌的羊拐贈給扎木合,扎木合也將一枚狍子的羊拐贈給鐵木真。後來兩人反目,想起從前互贈羊拐時,「又重新親愛著」。

羊拐在這裡做了友誼的紐帶。一九八三年巴林右旗清理一座遼代古墓時,曾發現九玫拐骨。牛拐骨一枚,山、綿羊拐骨七枚,還有一枚鋼鑄的仿綿羊拐骨。由此看來,北方遊牧部落接觸羊拐的時間,還可以推前更早。

草地有「瑪瑙珊瑚稀世寶,牲畜之中肉是寶,肉之中拐骨是寶」一說,可見羊拐在他們心目中是多麼重要。臥牛臥羊的時候,牧民殺多少牲畜也要把拐骨保存起來。不僅保存自家的,還要把贏取別人的也一同裝在皮袋裡,有的多達幾百幾千枚。「拐多之家牛羊多」,就是說的這種意思。一到冬閒季節,不論男女老少,都提著羊拐袋子玩耍起來,把贏得對方羊拐看作一大樂事。所以牧民中有「玩羊拐也是一技」的說法。

骨頭文化——肩胛趣話

阿拉善放全羊術斯時,都要把肩胛骨留在最後。由客人中的一位把上面的肉剔下,根據座中人數,切成許多小條,分給每一個人吃。而後把肩胛上的肉啃得乾乾淨淨,將一長條綿羊尾巴和一杯酒置於其上,獻給在座的民間祝贊家:「扎,請您祝頌肩胛」於是祝贊家就有板有眼地把肩胛骨從裡到外祝頌一番。末了還對主人讚揚道:願這肩胛的主人,升宮成名,幸福康寧,孩子成器,牲畜成群,資產豐厚,善及鄉民……

祝頌完畢後,將那一條長尾二口氣吸進肚裡,把那杯酒一口喝乾。肩胛骨為何獲此殊譽,且必須眾人分食?原來這是有背景的。相傳一位老獵人,打獵時總騎一匹白馬,也總是滿載而歸。有個巴音(財主)看上了老獵人的馬,要也不給,換也不給,便起了歹意。那天晚上,他騎上自己的黑馬去老獵人家作客。老獵人擺下「肩胛宴」(即上文所說胸椎、前腿、肩胛和羊頭)招待他,那傢伙竟把肩胛上的肉一人全吃了。半夜風雪交加,巴音推說出外解手,把老獵人的馬弄死了。

相關內容: 傳統傳統文化蒙古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西遊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