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川的傳統歲時節令表

漢川的傳統歲時節令表

漢川的傳統歲時節令表

生肖文化

漢川的傳統歲時節令表

正月十五元宵節
漢川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有“年小月半大”的說法。元宵節,主要活動在夜間。夜晚城鎮張燈結綵,大街小巷玩龍燈、劃彩船、跳竹馬、踩高蹺、舞獅子、蚌殼精、猜燈謎、放焰火。農村說善書、賽花燈,甚是熱鬧,稱之鬧元宵。亦有的逢龍燈至,請入室穿堂而過,以求“除魔驅邪,求福降至,來年吉祥。”初九名為上九日,是玉帝的生日,有的到廟裡敬神,燒香化紙。

元宵節這天,多以吃月半糰子和湯圓,以示團圓。漢川的月半糰子,用大米粉炒熟後調和,內包紅白蘿蔔、干子等餡,也有的用肉或紅糖作餡。月半糰子做成球形,蒸熟後食。湯圓用糯米粉搓圓,有的內包紅糖、桂花等,煮熟或油搾吃,湯圓亦稱元宵。

二月龍抬頭 初二是土地爺的生日。一個土地神,要管十家左右,每家只供一年。這一天,這十來家的人們在一起搞慶賀,把土地爺從這一家搬到那一家,還要燒香敬神;十五為花朝日,是一個吉利的日子。

三月三地米菜掛門閂 據傳:地米菜掛了門閂,熱天黑夜蚊子少,家裡又吉利;此時也是人們踏青掃墓的日子。

四月四白龍暴?大風大雨? 四月氣候溫和,正是農民栽秧割麥兩頭忙的好日子。農民有句俗語:“鬧四、八月”。農村無閒人。

清明節 農曆每年四月五日為清明節,漢川人有清明節踏青上墳祭祖的習俗。舊時,同姓族人聚集在本族祠堂,向列祖燒香叩頭,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燃燒紙錢,然後令族人抬著盛滿魚肉等食品的盒子到本族祖墳上祭祖,並將墳土加以修飾。建國後,宗族的陳規陋習逐漸革除,但在自家祖墳上鳴放鞭炮、燃燒紙錢、供奉鮮花的習俗依然存在。

寒食月 人們攜帶紙錢酒饌,到先輩墳前擺上祭品,鳴放鞭炮,稱之“掃墓”。

上巳日 各家懸薺菜於門上,且在這日扎紙鳶出門放風箏,民間有“楊柳青,放風箏”的歌謠,亦有人選當地名勝或風景幽靜處,結伴尋芳探勝,歡樂幽會。

五月初五端午節 有的地方稱五月五為小端午,十五為大端陽,二十五為老端陽。過去,漢川民間常在臨河傍水的地方舉辦划龍舟競賽活動,競賽時設“標”,獲第一名者謂搶頭標。據傳,老端陽劃了龍船,水勢大。端午節這日,家家門前掛樹葉,有的人家還在門上貼鍾馗畫像“驅邪”。室內陰暗處焚雄黃粉。放雄黃爆竹,水缸裡投“管仲”消毒除蟲,小孩身上擦雄黃藥。中午燒香敬神,全家團聚,穿夏令時裝,謂之“擺端陽”、“過端陽”,晚間上演與端午有關的傳統戲《白扇記》、《白蛇傳》等。

漢川人在端午節的傳統食品為粽子,內餡為糯米、綠豆,外用蘆葉包成菱角形,煮熟粘糖食,有清香可口之味。傳說粽子是丟人水中為了讓魚蝦不嚙屈原身軀而作的。此外,漢川端午節還有吃蝦散、鹽蛋、鱔魚、芝麻綠豆糕、飲雄黃酒等習俗。

六月六曬龍衣 這天,人們把箱櫃的衣、被等物都拿出來翻曬,據說,這時衣物曬了不生蟲。

七月七巧雲多 農曆七月初七為七巧節,當晚,人們仰望天空,觀賞巧雲,比著吃熱騰騰、香噴噴的汋汊菱角,看誰吃得多、吃得快,俗稱“咬巧”。亦有婦女在閨房中擺上瓜果祭天,以乞智慧。

相傳,七月七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佳期,也是汋汊湖菱角熟透之際。七月七日晚,到處可見吃菱角“咬巧”的人。暖風習習,月光淡淡,不時還可聽見有人唱著俚歌:“七月七日翻巧雲,搭起鵲橋迎親人,牛郎織女喜相會,天上人間多少情?姐妹們,好開心,合起菱角擺星星,南斗星、北斗星、牛郎星、織女星、大姐擺個金牛星,他是一個牽線人。還有二姐手法高,擺的是個梭子星,金梭子、銀梭子,月姐幫我幾梭子,織成緞、織成錦、織出人間多少情。小妹,手多巧,偷偷的,不吭聲,織個月亮圓又圓,織個月下會情人。”

而今不興“咬巧”了。但今天的老太婆們仍然留戀著年輕時與夥伴們“咬巧”的情景。

請七姐 請七姐多在春節之後,上元節之間進行。這段時間,男人們大都外出拜年走親戚、訪朋友,或在灣裡制龍燈、操跳鼓。大嬸子、大媳婦也趁閒回娘家,舊社會唯獨姑娘伢們禁忌多,未送走“年”,不宜動針動線,不宜到人家拜年,不許串門,不然被視為“不講規矩”。玩龍燈、鬧花燈,也沒姑娘伢的份,龍燈來了,只能在窗口看,連新女婿過門,還得躲起來等等。姑娘們做不能做,玩不能玩,走不能走,便偷偷約幾個知心姐妹“請七姐”。

七姐,據說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姑娘,古裝戲《天仙配》裡董永的媳婦,姑娘們認為七姐最懂得她們的心願,把她請下凡來,問問今年太平不太平,豐收不豐收,更重要的是向七姐說心裡話,問心裡事。

請七姐時有很多規矩:用一隻筲箕,一隻筷子,且要做年飯用過的,不許男孩子參加。老婆婆,大嫂子只許看,不許說東道西。

請七姐時在堂屋裡設一張方桌,桌上燃一炷清香,用五彩線提筷子繫在筲箕口上,放一盤沙或米,把繫好筷子的筲箕架在沙盤上,然後手拉手圍著方桌繞圓圈,邊唱邊舞,唱完舞罷,由兩個姑娘抬起筲箕站在上面,眾姐妹圍著方桌,不斷來回唱《邀姐歌》。歌詞為:

“正月正,麥草青,請七姐,問年成,

年成問得梭羅轉,去也梭,來也梭,

梭得七姐笑哈哈;去也要,來也要,

要得七姐騎白馬,霧露馬,上天去,

掃帚馬,下地來,掃帚馬上一根柴,

把給七姐搭橋來;來得早,黃絲襖,

來得遲,穿蓑衣;大門來,大花鞋,

後門來,穿草鞋,燒熱茶煮熱酒,

年年請回七姑娘。”

直到上面的兩個姑娘手抬酸了,腿跪酸了,手動一動,身子晃一晃,姐妹們就說:“七姐來了”。問這問那,筲箕上的筷子,就在沙盤裡亂畫圈圈,大圈圈是好事,中圈圈是好事、小圈圈則一般,有時一問一答,引得哄堂大笑。

七月十五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亦稱“鬼節”。古人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

從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中的一天,家家備辦酒菜,燒化紙錢奠祭祖先,俗稱吃“月半飯”。有的在七月十一或初九日,在人死三年孝滿後,將供放在堂屋的紙紮靈堂拿出去燒,稱“除靈”。亦有的請道士做齋、唸經“超度亡魂”。還有在水中放河燈,敲鑼打鼓,有求子、求壽者在河中搶頭燈的習俗,晚間唱《董永分別》戲劇。

中元節的食品為明菜花、油餅、乳糕、年糕之類,用以祭祀祖宗。

現在,中元節的封建迷信活動已銷聲匿跡,但吃月半飯、祭祖的習俗仍流行。

八月十五中秋節 漢川有中秋節青年後生向岳丈家送節茶、送月餅的習俗。中秋之夜,漢川人習慣在院內擺上桌椅,供上餚饌,吃月餅賞月。講述“嫦娥奔月”、“吳剛捧酒”、“張果老砍稜果樹”和“八月十五殺撻子”等故事。漢川月餅始於元代,有六百年的歷史,其原料用麵粉調合,內餡用冰糖、桂花、青梅等烘熟,因色美味香而著稱於世。中秋之夜,想求子女的婦人乘夜深人靜之時潛入瓜園,摘一條瓜抱回來,稱為“摸秋”,即似抱回一個小孩。
九月九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俗稱“重陽節”,這天,漢川城鄉有用麻雀豆、綠豆拌糯米煮食的習俗,全家人團聚、飲酒、賞菊,也有的三五成群登山觀景,名曰“重九登高”,傳說可消災、避禍。此外,在重陽節有登高佩插茱萸飲酒和效仿古人費長房的習俗。茱萸是一種茴香料落葉亞喬木,近似枸杞之類的植物,其品種有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三種,它的果子能吃,枝與葉可作藥,據魏人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載,在房屋周圍種幾根茱萸,可增年益壽,“鬼畏不入”、“中落井中,食此水者無瘟病”。因此人們信奉重九插茱萸可避邪。現在,重陽節已成為“老人節”。

十月小陽春 十六日是寒婆婆過江拾柴的日子。這一天晴天,無風無雨,說明她過去了,非有倒春寒不可。反之,說明她沒有過江拾柴,就不會出現倒春寒。

冬至醃臘肉 冬月,進入冬至,人們在家裡可以醃肉醃魚了。在魚肉上放一塊狗肉一起醃,肉、魚不壞,有臘味,而且蠻香,肉、魚帶紅色。

臘月初四白龍太子生日 傳說這日二十隻老鼠嫁姑娘,民間家庭裡不許有響器作響。家裡不許推磨,不許炒炒米等;這天晚上送灶神上天過年,還要為他備足乾糧、馬料、菜葉,還放一砣麻糖,用個菜盤子端到灶門口,並把這些食物和香紙一起燒掉?據說麻糖是為了給灶神爺餬嘴的,免得他上天說這個家庭壞話?。到了三十晚上,又要迎接他回家過年。同樣也要燒香化紙。

相關內容: 傳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文化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