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別》杜甫所作,揭露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垂老別》杜甫所作,揭露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垂老別》杜甫所作,揭露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為「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杜甫所作的《垂老別》吧。

大家都知道唐代大詩人杜甫(712-770)。在文學史上,杜甫更為人熟識的是他的「詩聖」美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文傳唱四方,與李白合稱「李杜」。不過,「詩聖」杜甫的詩歌也有著美名,世人多以「詩史」贊之,這是因為杜甫的詩歌中多描述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真實,以憂國憂民的態度記錄著自己的家國情懷。

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發生給了大唐帝國最致命的一擊,也給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老百姓帶去了最沉重的災難。安史之亂也使得杜甫的人生發生了一次徹底的蛻變,使他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浪漫主義思想轉變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筆墨更多的關注到了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因為詩聖明白,他們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脊樑!

詩人杜甫在躲避戰禍逃難途中,目睹了發生在這個帝國的人間悲劇,國破家亡,父子離散,新婚夫婦垂淚而別,屍骸遍野,到處抓壯丁,抓小孩。另一方面,封建朝廷自毀長城,殺忠臣良將,卻派出無能的宦官督戰指揮,九路大軍圍攻鄴城,數月拿不下來,反被叛軍安慶緒和史思明打敗,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悲劇。

杜甫以其如椽之筆,為我們描繪了安史之亂發生後唐帝國上下的社會萬象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字字看來皆是血,一句句都表達了那個時代黎民的酸楚苦痛,鞭撻著那個黑暗的社會現實。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杜甫由洛陽返回華州時,親眼目睹行將就木的老翁,應征服役臨行前告別老妻的淒慘悲涼的畫面,於是寫下這首《垂老別》,深刻地揭露了「安史之亂」和唐王朝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歎。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說,四野的戰爭還沒得到安平,我已經老了卻得不到安寧。子孫們在戰場上盡都殉難,兵荒馬亂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枴杖出門去拚搏一番,同行的人也為我流淚辛酸。慶幸牙齒完好胃口還不減,悲傷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兒既披戴盔甲從戎征戰,也只好長揖不拜辭別長官。聽到老伴睡路上聲聲哀喚,嚴冬臘月仍然是褲薄衣單。明知道死別最後一次見面,貧賤夫妻怎麼不憐她饑寒。今朝離去永不能回返家園,猶聽她再三勸我努力加餐。

土門關深溝高壘防守堅嚴,杏園鎮天險足恃偷渡實難。形勢變不比當年鄴城之戰,縱然是死去時間也有寬限。人生世上都有個離合悲歡,哪管你飢寒交迫衰老病殘!想以前少壯年華國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躕長吁短歎。

普天下應徵入伍戒備森嚴,戰爭的烽火已瀰漫了崗巒。屍骸積山一草一木變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紅遍。戰火遍地何處覓人間樂園,勤王殺敵又豈敢猶豫盤桓。毅然地拋棄茅棚奔赴前線,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斷肺肝!

《垂老別》通過描寫一老翁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別的悲慼場景,不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時期人民遭受的災難與統治者的殘酷,而且也忠實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國精神。全詩敘事抒情,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析精微,準確傳神地表現特定時代的生活真實,同時在藝術結構上,既嚴謹整飭,又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之妙。

詩人用老翁自訴自歎、慰人亦即自慰的獨白語氣來展開描寫,著重表現人物時而沉重憂憤、時而曠達自解的複雜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多變的情思基調,又決定了全詩的結構層次,於謹嚴整飭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之妙。

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此詩敘別妻,「忽而永訣,忽而相慰,忽而自奮,千曲百折,末段又推開解譬,作死心塌地語,猶雲無一寸乾淨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於一般詩人之處,主要在於他無論敘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驪得珠,通過個別反映一般,準確傳神地表現他那個時代的生活真實,概括勞苦人民包括詩人自己的無窮辛酸和災難。他的詩,博得「詩史」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相關內容: 杜甫不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杜甫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