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的五行說具體指的什麼?有著什麼歷史意義

子思的五行說具體指的什麼?有著什麼歷史意義

子思的五行說具體指的什麼?有著什麼歷史意義

歷史小知識

孔子死後,儒家分裂為八派。據韓非說,他們是子張、子思、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孫氏(宋太平御覽古本之韓非與今本異處與史記把荀卿作公孫卿同)、樂正氏為首的八派。1其中孟氏即孟子,他是子思的私淑弟子。而樂正氏即孟子的弟子樂正子。如此說來,子思、孟氏與樂正氏三派儒者當是一派,即思孟學派。這一學派在中國思想史上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與孟子合在一起來評論,已經把子思與孟子作為一個學派來對待。荀子離孟子的時代那麼近,他的話當是可以相信的。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也說,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2與荀子之說是一致的。當然在歷史上,孟子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子思。

子思(約公元前492-前431年)姓孔名伋,他是孔子的孫子,一般認為他是曾子的弟子,也有人說子思出於子游氏之儒。《中庸》是子思思想的代表作。

子思提出的「誠」和與此緊密相連的五行說,是思孟學派思想的重要內容。「誠」是其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也是道德準則。子思說,「誠者天之道」,3即「誠」就是「天道」,而「天道」即是「天命」。他還認為,天命就是「性」,遵循「性」就是「道」。也就是說,「誠」既是「天命」,也是「性」,也是「道」。子思在《中庸》二十五章還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又說:「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就是說,「誠」是產生萬物的本源。如果沒有「誠」,也就沒有萬物。也就是說,主觀上「誠」是第一性的,而客觀上存在的「物」是第二性的。以「誠」這種主觀精神來說明世界的產生和發展的學說,當然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思想。

子思的思想具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神秘性。《中庸》二十四章說:「至誠如神」。達到「誠」便具有無比神奇的威力。甚至還認為,只要「至誠」,就可以預卜凶吉。國家將要興旺,就一定有禎祥的預兆。而國家將滅亡,就一定有妖孽出現。可見「誠」與天、鬼神是一脈相通的,即是「天人合一」的。子思認為,達到「誠」的途徑,是要「盡其性」,進而「盡人之性」,再進到「盡物之性」,這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達到「與天地參矣」。1這一過程,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盡心」、「知性」、「知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這種思想對漢代的董仲舒和宋儒都有較大的影響。

子思提出的「誠」,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知道,殷代滅亡之後,為了說明周為什麼能夠取代殷,周公提出「敬德」來修補天命思想;春秋後期,天命思想搖搖欲墜,孔子提出「仁」這種道德規範,企圖用來調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仁」本身雖然沒有上帝的成分,但孔子思想中仍保留了上帝的地位。「誠」的提出,則是為了取代上帝的地位,並把上帝泛神化。這種思想是將孔子倫理思想擴大化,從而成為更廣泛、更唯心主義化,以至趨向宗教性的思想。這是思孟學派對儒家思想的重大發展,從而為儒家思想奠定了哲學的基礎。

子思的「誠」與五行說有密切的關係。鄭玄注《中庸》一章「天命之謂性」時,說:「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智,土神則信」。即是說,「天命之謂性」,包含了五行的內容。章太炎的《章氏叢書·子思孟軻五行說》,認為這是子思的思想。這兒需要說明的是,《中庸》裡的「誠」就是「信」。子思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1由此可見,「誠」就是「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五行的「土神則信」的土居中央。可見「信」也就是「中道」。因此,「誠」就是「信」。就《中庸》而言,用「誠」來代替「信」更說明問題,更易使人理解。子思的著作中雖然沒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樣,但其中五行說的內容確是存在的。

五行說指仁、義、禮、智、聖。2005年即有魏啟鵬先生《簡帛文獻〈五行〉箋證》,與鄒衍的陰陽五行有別。

相關內容: 五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