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情人節是哪一天?一個女人透視了一個鼎盛王朝的興亡!

古代中國的情人節是哪一天?一個女人透視了一個鼎盛王朝的興亡!

古代中國的情人節是哪一天?一個女人透視了一個鼎盛王朝的興亡!

節日大全

古代中國的情人節是哪一天?一個女人透視了一個鼎盛王朝的興亡!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正因為把「安內」看得比「攘外」更加重要,北宋皇帝極其注重元宵節全民狂歡對於紓解百姓日常怨氣的功能。這也是北宋的元宵節在歷朝歷代中最獲重視的原因。

這段時間,不管你在哪個平台搜索「元宵節」,跳出來的往往是「元宵節放假嗎」。

現代人定義一個節日的重要性,都是以放不放假、放幾天假為標準。放假,放長假,那就是個好節日,大節日。

古人其實也這樣。

所不同的是,我們元宵不放假,古人元宵不僅放假,還放長假。

有多長?唐朝時,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連續放假3天;宋朝時追加正月十七、十八兩天,假期長達5天;明朝更爽歪歪,從正月初八至十七日「放燈十天」;到了清朝,「元宵假」又回歸為5天。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但古人覺得最嗨,玩得最野的節日,絕對是元宵節。

除夕、元旦(春節)如今再重要,在古代遠沒有元宵重要。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說得沒錯:宋朝人的新年真正的開始,要到上元燈節,也就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這三天的慶典,具有狂歡節所有的表現特徵。

因為玩得太野了,古代元宵節直接被稱為中國的狂歡節。

怎麼個野法?我們先來講個故事,故事很短,但信息量很大,講完再提取關鍵詞依次分析分析。

一個故事

小故事出自宋元年間的話本《宣和遺事》,說書人的文字底本。故事說的是,北宋徽宗年間,元宵節,有個女子盡情遊覽了京城的花燈之後,已是深夜時分。

該女子來到皇城端門,見門前擺著金甌酒,一時酒興大發,端起一大杯一飲而盡。喝完了,竟順手牽羊把金盃塞進懷裡,想偷走。

這一幕被禁軍衛士發現,一把將女子抓住押到宋徽宗面前。

宋徽宗還沒睡覺,他正與民同樂,歡度元宵,就問女子為什麼要偷東西。

該女子鎮定自若,不慌不忙,當著皇帝的面吟誦了一首詞:

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盃作照憑。

文藝范兒十足的宋徽宗聽明白了,原來這女子是要偷個金盃作為證據,免得出來到大半夜,回去被公公婆婆責罵。

「此金盃就贈與你了。」宋徽宗大喜,並命令衛士護送該女子回家。

宋徽宗是皇帝,更是文青。

故事講完,這名北宋女子可真夠野的。但很多人覺得不夠味,這有什麼,逛夜場、愛喝酒、懂點文藝,這樣的女青年,現在隨便一座大城市的酒吧街,都能尋出一打兩打來。

不過要記住,我們講的是古代,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揣度古人的世界。

這個故事其實大有門道。它包含了古代,尤其是宋代元宵節的所有重要因素,而且,這些因素僅在元宵節期間生效,過了這個節日就沒了。

到底是哪些因素呢?我用四個關鍵詞來表述:

深夜、皇帝、女性,以及詩詞。

宋徽宗的作品《瑞鶴圖》。

深夜出動

女子竊杯的故事,發生在深夜。這一點很重要,是元宵節異於或高於其他一切節日的主要特徵。

跟我們現在夜生活氾濫截然不同,古人的世界裡基本沒有夜生活。

古代官府一直試圖管理老百姓的作息時間。早在春秋時代,統治者就有這樣的管理理念:為了防止人們過分安逸,滋生邪念,從天子、諸侯到平民百姓,每個人的作息都要統一安排好。

官府最怕的是夜幕降臨。因為夜色中,對老百姓的控制難度趨大,很多違法犯罪也容易借此發生。所以,古代大多數時期都有宵禁的法令:夜幕降臨後,城門就會關閉,居民區也封閉起來,如無要事嚴禁在街上晃蕩行走,吃個宵夜、泡個酒吧更是不可能的事。

犯了宵禁的人,受到的處罰也挺重,重則處死,輕則杖刑。

四大名著中,元宵夜都有大事件發生。

宋代基本上取消宵禁制度,每天僅三更到五更這兩個時辰禁止夜行。但這樣寬鬆的時代,在歷史上難得一見。其他朝代,均嚴格執行宵禁制度。

比如唐代的長安城,一到黃昏就擊鼓六百下,敦促在外行走的人各回各家,鼓響六百下後,城內坊門一律關閉。這時如被發現仍在街上行走,就是「犯夜」,將受到笞打。

可見,宵禁制度是權力的表現之一。古人的世界被權力切割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時空,白天可以隨意活動的區域,到了夜晚就成為禁地。

有且僅有在每年元宵節的前後幾天,官府才會解除宵禁。這就好比久在籠中的小鳥,那幾天突然得了自由,人們的興奮程度不亞於中大獎。

元宵節在古代之所以倍受青睞,其實主要原因不在於這個節日有多少儀式,多少歡樂。說白了,這些都是附加在宵禁制度解除的基礎上。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宵禁的解除,大家可以外出體驗真正的夜生活。

古人過元宵節瘋到什麼程度?

舉個例子,宋朝人除了看燈,逛街,就是外出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才想到要回家。酗酒所產生的混亂局面,居然在當時催生了一個僅在元宵節出現的職業:一些人在夜闌之後,舉著小燈「掃街」,往往可以撿到醉酒人遺失的金銀首飾,收穫頗豐。

皇帝帶頭

故事中,出現了皇帝與「女賊」的對話情景。要是在別的時間點,出現這麼離譜地描寫,我們基本可以斷定這只是小說家言,但放在元宵夜,這事並非不可能發生。

史載,北宋徽宗年間,皇室在皇城端門前擺出御酒,叫「金甌酒」。無論男女老少,還是富貴貧賤,元宵節期間都能到端門下受賜御酒一杯。「女賊」喝的正是這種金甌酒。

我前面講過古代宵禁制度之嚴苛無情,到了元宵節期間,卻遭到了短暫的解構。誰這麼大膽,對權力進行挑戰?

答案只有一個:這是皇帝默許甚至帶頭執行的結果。

早在隋朝,正月十五夜,城市已是「不夜城」。當時人柳彧在一封給隋文帝的奏疏中說,元宵夜鑼鼓喧天,火光照地,人戴獸面,搞什麼歌舞表演、奇裝異服、男女混同,成何體統?他請求皇帝禁止正月十五的侈靡之俗。

隋文帝表面同意了,但並未採取具體行動。後面的皇帝也都知道,狂歡的傳統禁不住,堵不如疏,乾脆利用這個機會大搞親民秀,與民同樂,宣揚天威。

宋徽宗時代,元宵當晚,皇帝要親臨宣德樓或端門看燈。於是,御街兩旁擁擠的人群,在觀看百戲和花燈表演的同時,也能隔著一層黃色的絲織品看到皇帝神秘的面孔。

正月十六早上,皇帝會再次出現在城樓,如果人們不是過於疏懶或是晚上喝醉了酒,只要能足夠早地起床趕到宮門口,會看得更加清楚。

宋代文人經常講「仰瞻天表」,指的就是普通百姓在元宵節期間近距離觀看皇帝(天子)容貌這件事。要知道,這在古代中國,幾乎是破天荒的事。

皇權時代,皇帝至高無上。任何未經許可對皇帝身體的觸碰,甚至凝視,都可能構成彌天大罪。只有元宵節,成為例外。老百姓可以在此時觀看和凝視平時神秘莫測的皇帝。

皇帝帶頭參與元宵節活動,讓這個節日變成真正的官民同樂的慶典。

北宋年間,開封府尹一到元宵就要出來會見民眾。期間,隨從跟在首都市長身後,背著一個大布袋,裡面裝著零錢,遇到在京城做生意的商販,便給他們派錢。每人數十文,祝他們新年生意興隆。

有些皇帝為了做出與民同樂的姿態,更是拼了,因賞燈燒燬皇宮的事屢有發生。1514年,明武宗朱厚照在乾清宮過元宵,宮前張燈,花樣翻新,不顧及安全,結果燈火燒到殿宇,把寢殿乾清宮都燒光了。

女性出場

女子竊杯故事中,最亮眼的地方還在於,故事主人公是個女人,而不是男人。

古代女子基本上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不要說晚上了,白天都鮮有出門遊玩的機會。

元宵節期間,上街觀燈、遊玩突破了男女大防,使她們獲得了暫時的人身自由,能夠走出閨門,盡情歡娛。

有一年元宵節,司馬光的夫人想要出外看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遊人。」司馬光反問:「我難道是鬼嗎?」這個段子很能說明,元宵夜的很多日常禁忌都被消解掉了。

因為女性獲得加入元宵節活動的權利,這個節日才顯得特別人性化。簡單來說,男女同處於一個公共空間,為彼此提供了尋覓意中人的契機。不少經典的古詩詞以元宵節為背景,不是沒有原因的。

北宋詞人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詞有云: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首詞表達了元宵夜不能再見意中人的遺憾。

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詞,更是把元宵節觀燈時見到意中人的欣喜與激動描寫得淋漓盡致: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難怪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總之,正如台灣學者陳熙遠在他的文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 》中所指出的:

百姓在「不夜城」裡以點燈為名或在觀燈之餘,逾越各種禮典與法度,並顛覆日常生活所預設規律的、慣性的時空秩序——從日夜之差、城鄉之隔、男女之防到貴賤之別。事實上對禮教規範與法律秩序的挑釁與嘲弄,正是元宵民俗各類活動遊戲規則的主軸。

說白了,這個節日帶有身心解放的性質。

互飆詩詞

故事中,偷竊被抓的女子最終獲得皇帝赦免,正是因為該女子關鍵時刻吟誦了一首詞,對了文藝皇帝宋徽宗的胃口。

連「女賊」都這麼高雅,動不動就口飆詩詞,無形中為元宵節增添了幾分文化氣息。

我們當然可以說,宋朝文化發達,宋人好有文化。但是,這種發達的背後,是否也潛藏著一些問題呢?

眾所周知,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文人不僅地位高,而且待遇優渥。宋太祖玩杯酒釋兵權時,曾說過,人生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置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相歡,以終天年。

開國皇帝的講話精神,影響深刻,使得宋代文化觀念向富貴、金錢和娛樂等世俗的人生價值轉化。

具體到元宵節,更是人人沉醉於這舉國歡慶的狂歡之夜。

宋庠、宋祁兄弟倆是北宋名臣。宋庠聽說弟弟宋祁在元宵夜「點華燈擁歌妓醉飲」,就派人對他說,弟弟你忘記我們當年元宵節一起吃齏飯、艱苦奮鬥的日子了嗎?

沒想到宋祁回了一句:哥哥你難道不知道我們當年元宵節一起吃齏飯、艱苦奮鬥,是為了什麼嗎?

言下之意,還不是為了今日的榮華和享樂?

宋庠(右)、宋祁兄弟。

在這種思潮影響之下,無論國家對外局勢如何不堪,北宋君臣時時利用元宵佳節製造太平盛世景象。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張燈結綵,與民同樂,還有就是宋人最拿手的好戲——填詞。

宋朝有一類詞叫元宵詞。在元宵詞中,歌頌盛世是文人士大夫趨之若鶩的寫作主題。連皇帝也直接參與元宵詞的創作,據統計宋徽宗現存的元宵詞至少有5首。

一直到靖康之難發生的前夕,整個國家還沉浸在盛世幻象裡。

這種心理狀態的形成,與北宋推行的基本國策密切相關。史載,宋太宗曾直言:

國若無內患,必有外憂,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為之防,唯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焉。帝王用心,常需謹此。

什麼意思?這段話說出了北宋統治者的治國方針:不以外患為威脅,而注重對內的統治。直到宋徽宗時期,仍有朝臣上書說:「中國,內也;四夷,外也。憂在內者,本也;憂在外者,末也。」

正因為把「安內」看得比「攘外」更加重要,北宋皇帝極其注重元宵節全民狂歡對於紓解百姓日常怨氣的功能。這也是北宋的元宵節在歷朝歷代中最獲重視的原因。

來啊,快活啊,狂歡啊,盛世啊,反正有大把時光。

就這樣,當時朝野對日益臨近的外族入侵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外族襲來,北宋連皇帝都被抓走了。盛世覆滅,宋室南渡,唯有無名氏的一首悲歌,道出了昔日元宵節狂歡的不可持續性:

真個親曾見太平。元宵且說景龍燈。四方同奏昇平曲,天下都無歎息聲。長月好,定天晴。人人五夜到天明。如今一把傷心淚,猶恨江南過此生。

再後來的事我們也知道了,歷史悲劇在南宋末年重演。在歡飲達旦的元宵慶典中,皇帝與文人士大夫對潛藏的灰犀牛事件視而不見,終於釀成亡國之痛。

而當年,那些人歌頌盛世有多歡快,如今面對現實就有多悲徹。

兩宋元宵盛況,到此終成夢一場。

相關內容: 情人節女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節日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