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之唇亡齒寒出自於哪裡?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歷史典故之唇亡齒寒出自於哪裡?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歷史典故之唇亡齒寒出自於哪裡?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故事典故大全

大家好,這裡是本站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唇亡齒寒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出處】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解釋】亡:失去。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歷史典故】

春秋時候,諸侯征戰不斷,晉國是當時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一定會借道,讓我們通過的。」荀息看晉獻公有點不捨得,就接著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就如同囊中之物了,我們給虞國的東西不過是暫時存放在他們那裡罷了。」晉獻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決定按荀息說的做。

虞國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奇珍異寶,不禁心花怒放,就立即答應了晉國借道之事。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阻止道:「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相互依存,萬一虢國滅了,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啊。」虞國國君說:「晉國這樣的大國,特意送美玉寶馬來,要和咱們交好,難道這點小忙咱們都不幫嗎?」宮之奇見國君不聽自己的意見,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便帶著家人離開了虞國。果然沒多久,晉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滅了虞國。

聯繫無處不在,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人所提到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以及「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我們永遠無法忽視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人、事、物,它們與我們就如同是一根線上的螞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我們身處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要想謀求自身的安全與生存,首先必須找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勢力,與之結合起來,共同對抗強者,這樣才能實現自保,否則,必將成為「受凍的牙齒」和「被殃及的池魚」。

相關內容: 歷史典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故事典故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