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是怎樣描寫周瑜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演義中是怎樣描寫周瑜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演義中是怎樣描寫周瑜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歷史故事

周瑜是《三國演義》中吳國集團的最高軍事統帥,是「江東三傑」之一。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表現出過人的智慧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同時又存在著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性格缺陷,是書中寫得十分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周瑜出場時,小說描寫他「姿質風流,儀容秀麗」,一開始給人以倜儻瀟灑,雄姿英發的深刻印象。他「與孫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結為昆仲」,並深得孫策的器重,以致於孫策感到「吾得公瑾,大事諧矣!」在後來的戰鬥生活中,越來越顯露出不凡的才華和在東吳的重要地位。所以孫策臨終時交待弟弟孫權說:「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並托人轉囑周瑜:「盡力輔佐吾弟。」孫權母親臨死前也叮囑孫權要事周瑜「以師傅之禮,不可怠慢」。周瑜成了吳國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在以後與曹魏及劉蜀集團的鬥爭中表現出了性格上的光彩與缺點。

周瑜是一位傑出的將才,他洞察力強,頭腦敏銳,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曹操在攻滅袁紹後,「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這實際是企圖把孫權之子作人質進而控制東吳。當時孫權猶豫不決,張昭因懼曹而表贊同,周瑜則明確主張「勿遣」,指出:「將軍承父兄遺業,兼六郡之眾,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質於人?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連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則見制於人也。不如勿遣,徐觀其變,別以良策御之。」先分析自己一方的力量,指出不應送子作人質;繼而說明遣送人質,將帶來受制於曹操的危害;最後表明反對的態度。言辭不多,但將事情的方方面面,利弊得失剖析得剴切詳明,十分透徹,初步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和處理棘手問題的傑出才能。

作為一個軍事領袖,東吳的大都督,他的多謀善斷和過人的智慧,在後來的赤壁之戰中得到了集中的描寫。當曹操以號稱百萬大軍,水陸並進,直抵東吳城下的時候,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輿論甚囂塵上,雖有魯肅等人主戰,但並不能改變孫權的猶豫態度。於是,孫權遣使請周瑜議事,「使者未發,周瑜已先到」。這時周瑜早已成竹在胸,拿定與曹操決一死戰的主意,但先不露聲色,只是在下面傾聽各方的意見,進行調查摸底。然後在孫權升堂議事之時,痛擊投降派論調,分析東吳有利的形勢,指出曹操犯兵家四忌,雖多必敗,顯露了他對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情況的正確把握和敢於反抗強敵的大無畏氣概,促使孫權拔劍砍案,決計抗曹。為了更加堅定孫權抗戰的決心,在孔明的提醒下,又連夜求見孫權,進一步分析曹軍力量的虛實,釋其疑懼,終使孫權說出了「孤當親與操賊決戰,更無他疑」的斬釘截鐵的話語。接著,他又以調兵得法,指揮有方,得到比他年長的宿將程普的歎服。他除了注意上下關係外,還十分重視與劉備的結盟,這時他所說的「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確實是肺腑之言。在做了這一切準備之後,他就在赤壁大戰的歷史舞台上,縱橫馳騁,大顯身手。先是在「群英會蔣干中計」中,表現得足智多謀,深明韜略。在三江口小捷後,周瑜看到曹操的水軍日夜操練,深感對方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是其獲勝的障礙。這時,正好故人蔣干作為曹操的說客來訪,他就巧設奇計,以同窗聚會為掩護,以佯醉共寢為契機,利用蔣干言過其實、平庸無謀的性格弱點,引其入彀,不僅騙過蔣干,而且瞞過曹操,順利地施行反間計,終於除掉了蔡瑁、張允這兩個心腹之患。以後,苦肉計,假戲真做,滴水不漏;詐降計,嚴絲合縫,痕跡不露;連環計,誘敵上鉤,破綻全無;在此基礎上,與孔明合謀的火攻,更是水到渠成,萬無一失,如此環環相扣,計計相連,加上他指揮水、步、馬軍得心應手,游刃有餘,又有孔明借東風的配合,結果一把火使曹操號稱的百萬大軍灰飛煙滅,大敗而回。在這場戰役中,他始終調動著敵人,牽著曹操的鼻子走,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最後取得以少勝多的輝煌戰果,充分顯露出他作為一個軍事統帥的精明強幹,敏銳果斷和大智大勇。

周瑜對孫吳集團的殫精竭慮,赤膽忠心,表現得也十分突出。他自接受孫策要他輔佐孫權的遺命後,就兢兢業業,全力以赴。他舉薦能人,親聘賢士,操練水師,日夜辛勞,都是為了不負倚托之重;面臨強兵壓境,痛排投降輿論,力挽狂瀾,更是為了使東吳免遭劫難;就是殺劉備、除孔明、奪荊州等一系列錯誤行動,從主觀上說也是想維護江東利益。在攻南郡時中箭受傷後,他奮然而言:「大丈夫既食君祿,當死於戰場,以馬革裹屍還,幸也! 豈可為我一人,而廢國家大事乎?」仍舊忍著瘡痛,領兵殺敵。在臨亡之際,他還上書孫權,表達遺恨,分析大勢,並舉薦魯肅以自代。周瑜對東吳集團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但是,周瑜的性格缺陷也十分明顯,主要的就是心胸狹窄,妒賢嫉能。恃才自負,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使他在與孔明共事合謀中,一開始就感到事事識破機關、高他一頭的孔明「必為江東之患」,「後必為我國之禍」,於是頓生殺機。先是派孔明往聚鐵山斷曹操糧道,企圖借曹操之手殺之;繼而限三日內造十萬枝箭,想以違反軍令狀為借口殺他。無奈對手棋高一著,計謀接連失敗;加上魯肅一再以「今用人之際,望以國家為重」之言相勸,他才強壓妒殺之心,暫時維持與孔明的結盟關係。而當七星壇祭風,赤壁之戰大功即將告成之際,他就悍然下令部將:「休問長短,拿住諸葛亮便行斬首」,由隱蔽變為公開露出殺機。正是妒忌心理的惡性膨脹,使他完全置聯盟大業於不顧,走到了維護東吳利益的反面。此外,他還少年氣盛,浮躁偏激。孔明「用智激周瑜」,堅定其聯劉抗曹的決心;以「但堪水戰,不能陸戰」的激將法,擊破其借刀殺人的陰謀,都是利用了他容易意氣用事,感情衝動的弱點。他的胸襟褊狹,目光短淺和浮躁易怒,感情用事,在後來與劉蜀爭奪荊州的鬥爭中,有了進一步發展,成為他名符其實的「致命傷」。

如果說,赤壁之戰時,大敵當前,與曹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而對孔明的嫉恨有時還有所收斂的話,那麼在擊敗曹操之後,為了奪取勝利果實,他就把劉蜀當成主要敵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攻打南郡前,他被劉備一激,說出了「吾若取不得,那時任從公取」的話,後來先敗於曹仁之手,等到反敗為勝,再去取南郡時,已被孔明派趙雲著鞭在先,接著又為孔明詐用兵符,襲取了荊州、襄陽,結果被孔明「一氣」,金瘡進裂。為了奪回荊州,他又想以孫權妹子為誘餌,搞「招親」把戲,智賺劉備,不料弄假成真,結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被孔明「二氣」,再次金瘡迸裂。他仍不死心,又假意去收西川,實欲奪取荊州,行「假途滅虢」之計,但還是被識破,反而弄巧成拙,被孔明「三氣」,又一次「箭瘡復裂,墜於馬下」。最後,在「既生瑜,何生亮」這一集中反映他心狹量小,妒賢嫉才性格弱點的長歎聲中,走完他作為一個悲劇英雄的短促的人生旅程。

小說對周瑜的描寫,同歷史記載不完全相同。《三國誌·周瑜傳》說他「性度恢廓」,裴注引《江表傳》也載蔣干曾「稱瑜雅量高致」。而小說既取材於歷史,又進行一定的虛構創造,在突出其精明機智的同時,又把他寫成一個心胸狹小,妒嫉浮躁的人,這樣有利於表現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錯綜的矛盾,突現全書真正主角諸葛亮的高度智慧,同時使周瑜本身的形象也更為複雜豐滿,鮮明生動。小說對周瑜的刻劃,還善於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毛宗崗說:「寫國色者,以醜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覺其更美;寫虎將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覺其更勇」,作者對周瑜主要用的是這種正比、正襯。曹操是個老謀深算、機智聰明的人,可是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處處比他略高一籌,這種「強中自有強中手」的寫法,更加顯示出周瑜的大智大勇。但是「能人之上有能人」,儘管周瑜智慧過人,卻又不如孔明,他不止一次地說,「其計畫又高一頭」,「此人見識勝吾十倍」,這對孔明來說是正襯,對周瑜而言則又是反襯,烘托了他智謀的不足和性格上的弱點。周瑜作為一個有嚴重缺點的英雄人物,在書中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相關內容: 周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