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丕:《感物賦》賞析

三國魏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丕:《感物賦》賞析

三國魏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丕:《感物賦》賞析

三國

《感物賦》是三國時期文學家曹丕創作的一篇賦。此賦鋪敘了作者種植於庭院中的甘蔗由旺盛而凋零的現象,並由此感慨自然宇宙的先盛後衰和興廢無常。全賦於清新淺暢的言辭之外傳達出作者對生命、歷史的哀宛綿長的雋永情懷,主題具有很強的時代感。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作品原文

感物賦

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惟從太僕君宅尚在。南征荊州,還過鄉里,捨焉。乃種諸蔗於中庭,涉夏歷秋,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歎,乃作斯賦。

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瞻玄雲之蓊鬱,仰沉陰之杳冥。降甘雨之豐霈,垂長溜之泠泠。堀中堂而為圃,植諸蔗於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

白話譯文

自從動亂以來,天下的城郭都變成了廢墟。只有前太僕的住宅還完好無損。南征荊州,還歸鄉里時,曾臨時住在這裡。於是在院中栽種甘蔗。經過夏天到了秋天,開始時茂盛,後來就衰萎了,從中感悟興盛和廢敗都是無常的。感慨歎息的同時,寫作了這篇賦。

正逢陽春節氣的降臨,感悟天地自然的通靈。眼看烏雲陣陣密集,瞬時天空完全陰沉。及時的大雨自天而降,長長的雨線帶著冷清。挖掘院落成為園圃,種植甘蔗就在前庭。炎熱的夏天它們茂密旺盛,到凜冽的秋天卻已飄零。難道只有甘蔗才是如此?確實是人和物都有相同的命運。

創作背景

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載,曹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南下討伐荊州劉表。十二月,曹操兵敗赤壁,引兵北回。在建安十四年(209年)三月,到達其故里譙。同年七月,曹操又率軍從渦水經淮水南下。十二月,曹操又回到譙,這幾次征伐,作者一直跟隨在曹操身邊。

結合賦序所述,可知此賦當作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年底。當時天下喪亂,城郭丘墟。作者目睹種植於庭院中的甘蔗,經過夏季的雨露滋潤而繁茂,到了凜冽的寒秋卻日益凋零,不由感慨自然宇宙的先盛後衰和興廢無常,於是創作此賦來抒發他的興廢盛衰之感。

文學賞析

此賦序文對此賦的精神內涵作了明白的闡釋,而正文在通篇鋪敘之後,僅以結尾「信人物其有之」勾攝,於清新淺暢的言辭之外傳達出作者對生命、歷史的哀宛綿長的雋永情懷。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鍾嶸《詩品序》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之氣與自然之氣相感應,當自然事物發生變化時,那些敏銳的文人的生命體驗和審美體驗也開始生成,作者的《柳賦》和此賦便是這類體驗的結晶。

「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涉夏歷秋,種植於庭院中的甘蔗亦由旺盛而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恰好正觸動了作者「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的心靈創傷:漢末以來持續不斷的大動亂,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那種城郭丘墟的劇烈變化,以及曹操在兩年間軍事鬥爭中的先勝後敗,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心靈創傷。

此賦因而由物及人,從自然界而人類社會,引出「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的無限慨歎。相對而言,《柳賦》詠、感相結合,以柳樹之豐茂寫遷逝之悲;此賦則以感為主,以甘蔗之榮枯抒興廢之無常。就主題而言,作者「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歎」,視「有常」為「無常」,在賦中提出「信人物其有之」,情真意切,淒側動人,具有很強的時代感。

相關內容: 曹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三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