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所作的《中秋月》,在中秋之夜不由地產生思念之情

張祜所作的《中秋月》,在中秋之夜不由地產生思念之情

張祜所作的《中秋月》,在中秋之夜不由地產生思念之情

古代典籍

張祜, 字承吉,唐代詩人,他在詩歌創作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有「海內名士」之譽。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張祜所作的《中秋月》。

時至中秋,天心月圓;金秋送爽,桂子飄香。一年一度秋風勁,半生路途歎艱辛。華發早生,回眸有恨。無數日子中的一個,卻又情懷別抱,興來醉酒高歌,愁去沉默孤寂。揮一揮手,雲彩依舊,面目全非。

《中秋月》

【唐】張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

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

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

與中秋有關的詩歌何其多,可謂名篇佳作纍纍,在此不再舉例。至於張祜這首《中秋月》,擱置在浩瀚無際的詩歌海洋裡,是泛不起多大的泡沫來的。它非名詩,注意之人,欣賞者當然少去關注。可是,想來詩人創作之時,流露的情感當然不是平白無故,一無是處的。就憑這一點,仍然值得仔細考量,用心體會一番。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碧落,天空和青天,楊炯《和輔先入昊天觀星瞻》詩云:「碧落三乾外,黃圖四海中。」含姿,帶著美好的姿態,韓愈《同冠峽》詩云:「宿雲尚含姿,朝日忽升曉。」素期,平素所期望的。無論是挺拔的桂樹,抑或是明淨爽朗的天宇,這些都是平時所盼望著的事物。此處之「桂」,也可理解為月中桂,使人想到神話故事「吳剛伐桂」,「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詩人寫晴朗的天空,昂揚的桂樹,淡泊的日子,甚至是內涵的神話典故,都是為了渲染出一副平和而又寧靜的歲月圖畫,以及在這樣安好的環境中發生著的諸般景象。這種祥和的氛圍,不僅僅是詩人出於自身的真誠訴求,更多的源自於無數尋常百姓人家內心的共同渴望。這種情感上的共鳴,往往令人欲罷不能。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點題,落筆寫所見中秋月。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就在今夜,能夠相逢在此,是多麼的幸運。為什麼說今天此夜最為美好呢?因為天朗氣清,碩大無朋的明月,高懸夜空,顯得離人更加近距離。此時此刻,月光所照之處,人皆可見。彷彿瞬息間,人與人的心靈可以互通。

事實上,美好的夜晚其實是無時不在,心情順暢則無所不妙。在這裡,詩人之所以專門強調今天是一年中的最「好夜」,或許是因為逢了「中秋節」的緣故。「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成為很好的導火索,引爆了平常隱匿於內心深處的情愫。種種思緒大多來源於以情感為基礎的平台,所有的鋪展都在為感情的表露而努力著,宣揚著。

「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寫月亮升起或落下,暗含著命運運行軌道的無常,及其不可捉摸性。在深厚的情感世界裡,距離或空間,都不再是問題。絕域,極遠之地,指僻壤,人跡罕見處,趙嘏《昔昔鹽》詩:「良人征絕域,一去不言還。」高城,高高的城牆,指城鎮,繁華都市,杜甫《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幕府秋風日夜清,澹雲疏雨過高城。」

有人說「唯有春風不世情」,人生而不平等,所謂的均勻只會存在於夢鄉之中。但在今夜,月光卻和「不世情」的春風做了相同的事情,不管是偏遠的「絕域」,或者是繁華的「高城」,皎潔的明月都會雨露均沾,毫不吝惜自己的慷慨,一一浸潤著枯燥的靈魂,使人得到情感上的昇華。升或是落,起或者伏,一切平常心視之。

「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所有的狀物之後的落腳點,終歸是對準著情感,就好像本詩結尾兩句,同樣如此。情事,情意,《莊子·天地》:「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相思,此處特指彼此想念。人類社會雖然複雜無端,卻依靠著諸多情感來維繫並發展,今夜恰逢佳節,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對什麼人物,都會不約而同地產生思念之情。

人類與自然萬物不同之處,便在於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情感,正是這一點造就了人類社會。同樣的,無數悲歡離合,紛紜奇詭故事,也因此而產生出來。或許感受到「情事」的偉大魅力,詩人才會如此感慨,推己及人,以切身之體會來揣測人間之眾生。生命的美與醜,根本源自內心的分辨率。

對於詩人來說,拋棄技巧,老實抒發內在情思,或許正是與蠢蠢欲動的詩情不謀而合。事實上,本詩也基本上建立在即景生情的「情」字之上,以睹物而順筆為之,開始敘述所睹物乃是「中秋月」,「月是故鄉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焦點對準之後,情緒的醞釀恰好基於此。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構成,並非是一日之功夫所能成就,而是經過無數代先賢努力奮鬥的結果和積累,歷經漫長歲月的淘汰與風霜雪雨的洗禮,才慢慢逐漸形成富有特定象徵意義和內涵的文化符號。這一切,都非常值得我們去取長補短地繼承與革故鼎新地發揚。

相關內容: 張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