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松》唐朝詩僧景雲所作,借由松樹傳遞作者的真實意圖

《畫松》唐朝詩僧景雲所作,借由松樹傳遞作者的真實意圖

《畫松》唐朝詩僧景雲所作,借由松樹傳遞作者的真實意圖

古詩賞析

景雲,唐朝時期詩僧,擅長詩文與書法,留存至今的詩文有三首,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景雲所作的《畫松》吧。

人生道路,迷霧重重,前進從來曲折,光明永遠恍惚。破解障礙,剔除困境,直面慘淡人生,方是真正的勇士。一路行來,初心不改,真純依舊。

《畫松》

【唐】景雲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曾在天台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這是一首題畫詩,作者景雲,天寶年間詩僧,尤喜草書,初學張旭,精熟後有變,帶自己風格。相傳與岑參熟悉,岑參有詩《偃師東與韓樽詣景雲暉上人即事》記述來往事跡,但也有人否定此詩與景雲上人有關,認為「景雲」本為寺廟名。

古人寫詩,講究一個「含蓄」、「委婉」、「轉折」等等,然而道至極點,沒有統一規則,或許會有另外一種方式出現。詩為真性情的既定外露,所以涉及到每個人的氣質,如太白之坦蕩,少陵之沉鬱,摩詰之幽寂,每每獨具風格。

在這裡,詩人彷彿脫口而出一般,大聲吟誦著:「畫松一似真松樹!」這一聲稱讚的話語,如果不是出自於內心,又怎麼可能真情流露呢?在詩人的驚訝表情映照之下,方才顯現著畫家的技藝十分高超,畫家筆下的松樹也因為形神兼備而猛烈地衝擊著觀賞者的眼球。

緊接著,看到畫家筆下的這棵松樹之後,詩人忽然想到了什麼:「且待尋思記得無」。到底是什麼呢?原來,這棵松樹如此眼熟,似乎在什麼地方看到過一樣。詩人並非故弄玄虛,也不是誇張矯飾,他要用自己在現實中的所見所聞來襯托「畫松」之逼真形象。

這種突如其來的疑惑,卻比那些盲目誇讚要來得實在很多。所謂「睹物思人」,此處的詩人則是睹畫思「松」,因為看到「畫松」而想到曾經見過的「真松」。這一刻,虛妄和真實,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清晰地擺在了詩人的面前。前面之「真」與此處之「無」,輕易地指向佛法裡面的真諦,唯有勘破虛寂,才能求得真意。

由此,詩人回想到過往:「曾在天台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原來,之所以這麼熟悉,是因為有所對比。此處顯眼的是「天台山」這一點,此山為佛教天台宗誕生之源地。這就可以很好理解前面所寫,詩人明面上似乎是題畫言「松」之真無,其實未嘗沒有「言外之意」,暗地裡指涉佛法禪理之虛無和真實。

白居易有《畫竹歌》云:「西叢七莖清且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東叢八葉疏且寒,憶曾湘妃廟裡雨中看。」拿來與此詩比較,就會非常明確地得到兩詩用意相似的答案。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契合,兩者殊途同歸,都指向了佛法之中「真」或「妄」的求證。

縱觀本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絢麗的技巧,在簡單樸實的字句裡,詩人更沒有長篇大論講述什麼大道理,而僅是以虛寫實的手法,借由畫中之墨松引出現實裡的「天台山松」,巧妙向欣賞者傳遞出來自己的真實意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相由心生,不離其中。

如何勘破虛妄,永遠是詩僧在追求的過程。當他看到這幅栩栩如生的《畫松》之時,忽然就明白過來:「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曾經的閱歷,當你以為早已忘記的時候,其實是「虛假」的暗示;事實上,那些過去的存在,一直都潛藏在自我的內心深處。如此,又怎麼可能是一個簡單的「真」或「假」就能夠區分開來的呢?

相關內容: 松樹景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