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壓歲錢有什麼風俗?“壓歲錢”有什麼傳說?

中國的發壓歲錢有什麼風俗?“壓歲錢”有什麼傳說?

中國的發壓歲錢有什麼風俗?“壓歲錢”有什麼傳說?

民間傳說

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壓歲錢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是舊年三十給,還是新年初一給?過年為何要發壓歲錢?原來還有那麼多講究

記得有句俗話,叫「小孩盼過年,大人望種田。」小時候的感覺確實如此,新春佳節時,即使是再窮困的家庭,也會給孩子置辦一套新衣裳,過年時,長輩還給會晚輩準備一撂「壓歲錢」。有新衣穿、有零錢花,這樣的節日,哪個孩子不期盼。

只是,在那個貧困的歲月裡,大人們是最害怕過年的,在那一個多月的「清閒時間」裡,輕易就會將勞累一年的積蓄耗費一空。就如有副對聯所描述的那樣:「年年難過年年過;歲平安歲平安!」一入臘月,濃濃的年味就開始在鄉村瀰漫開來。

即使飽受清貧之苦,父母也要給每個孩子備下一筆「壓歲錢」。在傳統的春節習俗中,「壓歲錢」為何如此重要?這還得要從「壓歲錢」的來歷說起。

壓歲錢,又名壓祟錢,是中國傳統年節的習俗之一,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壓歲錢為何又名壓祟錢呢?傳說,古時候有一種黑身白手魔鬼,名字叫「祟」,會專門在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兩個有個常用語,叫「作祟」,就源如此。作祟,本義是指鬼怪妖物害人,後來也表示人或某種因素作怪、搗亂。如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和蕭伯和韻》詩中有句云:「睡去恐遭詩作祟,愁來當遣酒行成。」「詩作祟」指的就是詩意來襲,擾人清夢。

傳說中的「祟」,主要是在年三十的夜晚出來禍害熟睡的小孩子。熟睡的孩子,只要被「祟」在頭上偷摸一下,孩子就會生病、發燒,夢話連篇,幾日不袪。即使是病熱退去後,本來一個很聰明機靈的孩子,也會變成瘋瘋癲癲的傻子。人們了為防備「祟」趁夜跑來禍害孩子,大年三十的夜晚,家家都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以守護家中的孩子,俗稱之為「守祟」(這也是現代「守歲」的來歷)。

但是,那時的燈火不如現代的電燈,稍不留神,就會遭遇油盡燈滅,這樣,就會給「祟」以可趁之機,它們往往仍得「得手」。

據說有對夫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和孩子玩。他們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孩子睡著了,夫妻倆卻不敢合眼,緊挨著孩子長夜守祟。

半夜時分,一陣夜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油燈,「祟」趁機闖了進來,當它用它那雙小白手卻觸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竟迸出一道亮光,將「祟」嚇跑了。

事後,這對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祟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並不是普通的銅錢,而是八仙變成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

後來,因「祟」與「歲」諧音,慢慢地,「壓祟錢」又被稱為「壓歲錢」了。壓歲錢到底始於何時,史無確載,但是,在浩瀚的歷史典籍中,也可搜尋到一些壓歲錢的蹤影。

現存文獻有記載的壓歲錢,最早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到了唐代,宮廷裡每到春日,有散錢的習俗,也當為壓歲錢的形式之一。當時的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這種習俗只盛行於宮中,民間鮮有記載。如,《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但真正在全國範圍流行是在明清時期。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壓歲錢,有的是年夜飯後,長輩直接給予晚輩的,有的則是在晚輩睡下後,放置其床腳或枕邊的。給予的時間,都是在大年三十。

在我們豫南老家,「團年飯」並不在晚上,而是在中午。說是中午飯,其實真正的開飯時間往往要過午許久,之所以會這樣,表示當年的「團年飯」花樣繁多、非常豐盛,所以才晚開飯的。年飯不怕晚,越晚越有貨。吃完年三十的中午飯,爺爺就開始給孫子輩的發壓歲錢了。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爺爺給每個人準備的壓歲也就是幾張「角票」,有一角的、兩角,最多是五角,印象中,是沒有超過「一塊」的。

除了年三十團年飯後的壓歲錢外,大年初一給爺爺拜年時,還可以討到一份「磕頭錢」——一份額外的紅包。年三十的子夜一過,就是初一了,我們兄妹幾個就會輪流到爺爺床前,給坐在被窩中的爺爺磕頭拜年,爺爺又會一毛、兩毛地給我們分派紅包。爺爺的紅包發完了,一年的任務才算完成,然後才鑽進被窩休息。

清人吳曼雲在《壓歲錢》的詩中寫道:「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孩子的壓歲錢都由孩子自己支配,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然而,我們那時的壓歲錢,都是揣進的兜裡,捨不得花的。因為鞭炮、糖果之類的東西,在鄉下是買不來的,這些,父母們臘月間都提前備有貨,雖然不多,但是,已經足夠我們開心半月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壓歲錢的意義也發生著重大改變。到了近代,壓歲錢「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漸結束,而其新擔負美好祝願功能又步步飆升。比如民國時期,長輩會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當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的寓意。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又喜歡用連號的新錢做壓歲錢,意味著連連好運、連連高昇。

走過那段艱難歲月後,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隨著紅包越來越厚,壓歲錢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負擔。很多孩子也將「拿到更多壓歲錢」當作重要目標,沒有感恩和感謝意識,這就有違壓歲錢的初衷了。

壓歲錢更多的是一種祝福,包含著特殊的心意,所以,水漲船高的壓歲錢,應回歸壓歲錢的本質才是正途。你們老家的壓歲錢有何規矩?一年得撒出去多少壓歲錢?壓歲錢到底怎麼發才不違初衷呢?

相關內容: 傳說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間傳說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