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花木蘭」——巾幗英雄秦良玉

真實的「花木蘭」——巾幗英雄秦良玉

真實的「花木蘭」——巾幗英雄秦良玉

生肖民俗

“花木蘭”的故事,經美國迪斯尼動畫片一放映,名聲大振,四海聞名。為世界傳播了中華文化,確實是為中華民族的驕傲。但在四百年前,在我們巴蜀大地上,卻有一個名符其實的“花木蘭”,那就是明未巾幗 英雄——秦良玉。在中國歷史上,正式被列入國家編製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她代夫從征,北上抗清,戰功顯赫,功勳卓著。為抵禦外侮,立下汗馬功勞,在巴蜀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流傳下了“巴蜀自古出女將”這一千古佳話。

當代大文學家郭沫若也曾撰文並作詩歌頌秦良玉的卓越功績。所作詩如下:

《詠秦良玉四首》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絕域事征遼。
同名愧殺當時左,只解屠名意氣驕。
兼長翰墨世俱欽,一襲征袍萬里心。
艷說胭脂鮮血代,誰知草檄有金音?
平生報國屢爭先,隆武新頒瞬二年。
八月關防來蜀日,南朝天子又賓天。
萑苻滿目咎安歸?漲地胡塵接紫薇。
無復當年風虎意,空餘白桿映斜暉。

一、巾幗英雄 抗清名將

1、 自幼奇志,文韜武略。

明末巾幗女英雄秦良玉,字貞素,大明萬曆二年(1574年)出生於四川忠州(現重慶市忠縣)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畔。這裡山環水繞,地勢雄奇,風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親秦葵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歲貢生。“丁亂世,喜談兵”,從小培養孩子們學習文韜武略,勉勵他們長大後:執干戈,以衛社稷“。良玉有兄弟三人,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父親尤其鍾愛她,認為雖是女孩子,也應習兵自衛,以免在兵火戰亂中“徒為寇魚肉”。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課章句,學經史外,還得以和兄弟一起隨父習武。她不但學得一身騎射擊刺的過人武藝,而且熟讀兵史,精於謀略,顯露出非凡的軍事才能。父親感慨地說:“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並不因為自己是女兒家而感到自卑,她少懷大志,經常用歷史上愛國名將、民族英雄的業績激勵自己,她豪邁地表示:“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秦良玉及笄之後與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結為夫妻。千乘是東漢名將伏波將軍之後,祖籍是陝西撫風,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為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千乘英俊嚴毅,“整蒞軍伍,莫不股慄”。他十分愛慕、敬重秦良玉,夫妻相敬如賓,就邊治軍用兵方面的事宜也常和也商議。石柱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本非用兵重地,但秦良玉向丈夫提出“男兒當求樹勳萬里,奚用坐守為?” 她立足於為國報效的遠大眼光,協助丈夫精心簡練士卒。這支石柱士兵使用白木削成“矛端有鉤,矛末有環”的一種獨特長矛,機動靈活,驍勇善戰。史稱秦良玉“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憚”。

2、隨夫出征,初露鋒芒。

大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義)宣慰使楊應龍,割據地方,魚肉鄉里,朝庭調他東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師,反而乘機煽動叛亂。播州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撅一時。次年二月朝庭集結重兵,兵分八路圍剿叛軍,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隨,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桿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最後,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裡,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想以此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桿兵為主力。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準備一舉吞滅,於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桿長矛,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只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衝,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損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長矛掄得像飛族舞輪,所向披靡。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攏,將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己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著長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將。眾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秦良玉的白桿兵乘勝追殺,沒一頓飯的功夫,敵兵就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五千人馬潰散無遺。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接著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桿兵頭上,限於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凌晨,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並馳,沿正路攻向關口,只見兩桿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湧而上。而當秦良玉夫婦兩人並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幾千白桿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勝防,落荒而逃。原來,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機,其他白桿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桿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攻下婁山關後,叛軍失去了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克了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徹底平息下來。

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桿兵戰功卓著,被列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將軍”的英名遠播四方。在平叛戰爭中,秦良玉初露鋒芒,“連破金築七塞,取桑木關,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3、萬里請纓,血戰北疆。

大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馬千乘被太監邱乘雲誣陷,冤死雲陽獄中,朝庭因秦良玉屢立戰功,遂令襲職,代領石柱宣撫使。從此秦良玉卸裙釵、易冠帶。侍女衛隊皆戎裝雄服,南征北討,聲威遠震。

秦良玉得掌兵柄之日,正值女真族崛起於東北,對明廷構成嚴重威脅之際。大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慘敗於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舉朝震驚,遼東官兵“一聞警報,無不心驚膽喪”,“裝死苟活,不肯出戰”。朝庭急調永順、保靖、石柱、酉陽等土司兵赴遼救援。秦良玉奉調兵派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數千奔赴前線。

大明天啟元年(1621年)清軍攻佔了瀋陽,勢頭更加猖撅,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為了挽回大明的損失,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無奈因寡不敵眾,邦屏戰死疆場,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桿兵,渡河殺入重圍,拚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屍體。渾河血戰雖因寡不敵眾,邦屏陣亡,未能取勝,但卻在極艱苦的條件下殺敵數千,重創清兵,被除數譽為“遼左用兵來第一血戰”。

兄亡子傷,秦良玉悲怒交集,於是上書皇帝,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天啟皇帝深為感動,下詔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並封為誥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還重賞了白桿兵眾將士。

渾河血戰之後秦良玉立即遣使入都,趕製一千五百件冬衣撫恤士卒,整頓餘部。自己則親率三千精兵直赴榆關(山海關)。榆關是清兵佔據遼陽進窺中原必經的咽喉要道。清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秦良玉不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終使清兵無法得逞。一次,秦良玉的兒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清兵震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了。秦良玉坐鎮榆關,一方面救濟關內外饑民,安定民心;同時加強武備,戮力守衛,有效地遏制了清兵南侵的氣焰。在秦良玉的主持下,榆關防務固若金湯,成為清兵無法逾越的屏障。

4、回川平叛,巾幗風采。

不久秦良玉奉令回川擴兵援遼,抵石柱僅一日,適逢永寧宣撫使猓玀族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詔率兵二萬援遼為名,進入重慶,久駐不發,自稱大梁王。轉而乘虛進逼圍困成都,嚴重破壞了抗清的形勢。奢崇明的黨羽樊龍佔據了重慶後,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柱,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為伍!”當即斬了賊使,火速發兵,溯江西上趕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了樊龍的部隊,攻下重慶。緊接著,秦良玉乃揮師西上救援,派民屏、侄兒翼明、拱明率四千兵馬倍道兼行,自帶六千精兵長驅西進,直赴成都,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眾,先後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幾個大寨,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使成都順利解圍,並一舉收復重慶。當解除了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桿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睹女將軍的風采。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開外,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不但沒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煉得愈加英姿颯爽。只見她端騎桃花馬上,面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氣宇軒昂,一派大將風範,卻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成都市民簡直把她視為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
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為秦良玉及部眾慶功,秦良玉毫爽海量,與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開杯暢飲。酒酣耳熱之時,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也許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紅的神態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隻手來,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秦良玉很覺煩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在座的人大驚失色,秦良玉卻絲毫不動聲色,依舊舉起酒杯,談笑風聲,倒是那位失態的官員羞愧地離開了席位。

成都、重慶收復後,朝延聞報,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砫總兵官,以嘉獎她的血戰功安邦彥的匪首,自立為羅甸王,招兵買馬,佔據了貴陽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白桿軍人黔平亂,秦良玉義無反顧,率師入黔,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安邦彥,但也犧牲了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5、北上勤王,輪台賦詩。

大明崇禎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東攻佔永平、灤州、遷安三城,形勢極為險峻。崇禎皇帝匆忙下詔徵調天下兵馬勤王。秦良玉聞訊,火速“出家財濟餉”,兩次率白桿兵兼程北上。當時各地先後趕來的十餘萬官軍,均屯駐在薊門近畿一帶,互相觀望,畏縮不前。獨秦良玉所部率先奮勇出擊,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濼州、永平、遵化等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為此,崇禎皇帝特在平台召見,賜一品服、彩幣羊酒,並親自賦詩四首褒獎。詩凡四首,不妨把它們抄錄在下邊:

一、“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古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二、“蜀錦征袍手剪成,桃花馬上請第纓。世上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三、“胡虜饑餐誓不辭,飲將鮮血帶胭脂。凱歌馬上清呤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四、“憑將箕帚掃胡虜,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請長纓”,“掃胡虜”,尤其第三首的前兩句——那是隱括著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這些都明明表示著去抵禦外侮,而非內部的“戡亂”。第二首比較好。雖寥寥二十八字,但把明末文恬武嬉的癱瘓狀態說得相當剔透。所謂“奇男子”,在我看來,是反語。那不是激昂得出“奇”,而是腐朽得出“奇”。當然,這所指的是那些統治階級,下在為官為宦,或者可以為官為宦的人。請看吧,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有“獻上皇帝一枚”的劉良佐,有率領“大員一百五十六、馬步兵三十二萬八千三百”而開城投降的大學士王鋒和禮部尚書錢謙益,……..這些不都是“奇”之又“奇”的“男子”嗎?在清軍兵臨城下,眾多鬚眉大將貪生怕死,推諉觀望之際,能夠力挽狂瀾的偏偏是一名萬里勤王的女將,難怪崇楨皇帝感概萬端,視秦良玉為救駕功臣,表示要“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了。

6、保境安民,三阻農軍。

大明崇禎六年(1633年),永平四城收復後,她從京師調回四川,明庭留守秦翼明駐紮京畿,捍守京師,留馬祥麟,張鳳儀在京警備,命秦良玉歸家“專辦蜀賊。” 先後與羅汝才、張獻忠等農民軍作戰。

大明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克夔州,夔州為四川門戶,自古便是軍事重鎮,夔州距石柱僅三日路程,保夔州即保石柱。秦良玉是朝廷命官,守土有責,石柱是她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迫使張獻忠退回湖廣。

大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羅汝才屯駐湖廣,謀進四川。五月,轉克巫山,入瞿峽,直抵夔州。秦良玉再次前往阻擊,先後在馬家寨、留馬埡、仙寺嶺同羅汝才激戰。扼叛將羅汝才於巫山,斬叛帥東山虎於譚家坪。

同年九月,張獻忠、羅汝才聯手次弟入川,在竹菌坪(夔州城北)射殺了號稱“神弩手”的張令。當時秦良玉與張令互為犄角,但因“趨救不及,轉戰覆敗,所部三萬人略盡。”秦良玉只好單騎走見四川督撫邵捷春說:“事急矣!盡出吾溪峒卒可得兩萬人,我自稟其半(自出軍糧一半),半餼之官(官府出一半),足以破賊。” 然而,由於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糧餉短缺,邵捷春沒有現糧,未採納秦良玉意見。秦良玉損失的兵力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如潮水般湧進川蜀,整個戰局上,官兵無法取勝。秦玉良萬般無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

大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冬,秦良玉升任四川總兵官。大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張獻忠率馬步、精兵數十萬,長驅直入夔州。秦良玉再交馳援,終因眾寡懸殊,只得敗歸石柱。為了保全家鄉,她曾發佈了《固守石砫檄文》。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徹底崩潰,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已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7、民族氣節,浩氣長存。

1644年後金入關,形勢驟變,滿洲農奴主取代大明王朝,迅速西進南下,憑借屠殺推行一系例野蠻殘暴的民族壓迫政策。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情況下,大順、大西農民軍餘部與南明政權息兵相處,轉而出現聯明抗清的局面。秦良玉也和農民軍停止干戈,重新投入抗清的行列。1646年8月,南明隆武政權賜秦良玉“大明太子太保”爵,封“忠貞候”,調石柱兵抗清,秦良玉以七十多歲高齡毅然接受“太子太保總鎮關防”銅印,奉詔掛帥出征。但因鄭芝龍叛變,南明隆武政權旋即敗亡,而未能成行。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桿兵後,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秦良玉晚年雖未與清兵直接交鋒,但始終堅持抗清立場,並在石柱地區實行屯墾,保境安民。當時四川地區戰禍連連,赤地千里,淒涼殘敗。附近州縣避難歸附的百姓十數萬家。至1648年秦良玉去世時,在城東南五十里萬壽山仍屯有大批糧草。

秦良玉戎馬傳奇的一生,可歌可泣!她不計安危、捨家破財、愛國愛民的情操,忠貞衛國,至死不渝的高風亮節,博的廣大人民的崇敬愛戴。史載秦良玉率部進京後,“馭軍嚴,秋毫無犯”,“都人聞白桿兵至,聚觀者如堵,馬不能前。”川人曾在秦良玉駐兵遺址築四川會館。祠堂內供奉春良玉戎裝畫像,龕前對聯云:

“出勝國垂三百年,在劫火銷沉,猶剩數畝荒營,大庇北來梓客;
起英魂天九幽地,看遼雲慘淡,應添兩行熱淚,同聲重哭天涯。”

秦良玉不但“驍膽智,善騎射”,長於帶兵打仗,而且“兼通詞翰,儀度嫻雅”。征戰之暇還組織女兵紡紗織布,後人憑弔四川營址時曾留下“金印夙傳三世將。繡旗爭認四川營。至今秋雨秋風夜,隱約笳聲雜紡聲”的詩句。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門外當年秦良玉駐兵之處,仍保留有“四川營胡同”、“棉花胡同”一類的地名,表達了人們對這位民族女英雄的深切懷念。

二、 史書所載節錄:

1、(大明萬曆四十七年十一月)兵部左侍郎楊應聘覆:“遼東經略熊廷弼題為酌調士兵以資征戰,奉旨:‘該部速議具奏,欽遵到部,為照本部前議,調兵士兵四萬以資征剿,業奉諭旨檄行彼中選發矣。’經臣慮,其調多則參雜不精,人眾則安置不便,又慮安奢,水藺互為仇讎,同征非宜,於是有精銳二萬之議。……………調湖廣、永順宣慰司兵八千,都指揮使彭元錦親統;調保靖慰司兵五千,宣慰彭象乾親統;調酉陽宣撫司兵四千,宣慰冉躍龍親領;石柱宣撫司兵四千,應襲馬祥麟同秦邦屏親領,以遵義參將童揆仲統之。……”
(《明實錄•神宗萬曆實錄》卷588•頁3。)

2、十一月戊子,兵部左侍郎楊應聘請調湖廣宣慰司兵八千人,都指揮使彭元錦領之;保有靖宣慰司兵五千人,宣慰彭象乾領之;酉陽宣撫司兵四千人,宣撫冉躍龍領之;石柱宣撫司兵四千人,應襲馬祥麟同秦邦屏領之,遵義參將童仲揆統焉。仍以四川副總兵陳策加援遼總兵官統各軍。(《國榷》卷83、頁5143)

3、(大明萬曆四十八年五月)辛亥,加四川石柱援遼女官秦氏下三品服。子指揮僉事馬祥麟加指揮使(時赴三千人,續調三千五百餘人)。

四十有八年秋八月,石柱宣撫秦良玉援遼,與子祥麟守榆關,力戰罔懈,嚴正封二品夫人,祥麟指揮。兄邦屏戮死渾河,贈都督僉事。(《蜀龜鑒》卷首,頁7)

4、先三日,袁應泰檄各將犄角應援,總兵姜弼、朱萬良軍渾河外,俱不戰,獨四川石柱土官秦邦屏、參將張神武、游擊周世祿等力戰,兵半濟河,敗其白標、黃標,最後紫標益眾,四面而圍之,川兵饑疲,八千人無一免者,總兵張名世、戚金在河南亦戰歿。是役也,敵兵亦為奪氣,川兵名始重。(《國榷》卷84。頁188)

5、大明天啟元年,邦屏渡渾河戰死,民屏突圍出。(《明史》卷270,頁6944)

6、三月,川浙總兵了陳策等率師援瀋陽,及奴賊戰於渾河,死之。時,策等提兵至渾河橋南,聞瀋陽失守,下令還師。裨將周敦吉等固請追戰,石柱土司副總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與諸將營橋北,浙兵三千與陳策等營橋南。邦屏等營未就,奴四面攻之,將卒殊死戰,殺奴二三千人,賊卻而後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諸軍饑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吳文傑、雷安民皆戰死。………(《明實錄•熹宗天啟實錄》卷8,頁7118)。

7、大明天啟元年,師渡渾河,邦屏力戰死,民屏負傷突圍出。沈、遼連陷,海、蓋、金、復望風奔竄,良玉聞變,與祥麟兼程赴援,守護榆關。祥麟目中流矢,猶拔矢策馬前進,大兵引退。良玉陳邦屏死狀,兵部尚書張鶴鳴亦奏稱“渾河血戰,石柱土司功為最。秦邦屏戰歿,宣撫女官秦良玉親督精兵,兼撫殘卒,往率榆關,壯氣彌勵,請加賞敘。再徵兵赴援”等語。詔加良玉二品章服,即予夫人誥命,賜額曰:“忠義可嘉。”子祥麟授都指揮使,贈邦屏都督僉書。命回川練兵赴援,良玉率眾還蜀。(《石柱廳志•承襲志》),頁20。

8、??嶷。及長,雄軀偉干,勇力絕倫,胸羅經史,能詩文善書,隨太保南征北剿,嘗以單騎衝陣,俘獲渠魁。渾河血戰,目中流矢,猶拔矢策馬逐賊,斬獲如故,大兵驚退。事聞,授指揮使,軍中呼為“趙子龍”、“小馬超”。援遼時,前軍已發,公披掛裝束,援筆大書於“建勳堂”之門,有“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之句,字高丈餘,聞當時懸手直書,後人引梯仰視,目為之眩。改設後,筆跡猶存。後為旗人同知德明寓此,始行刷去。應襲宣慰司職,未任事而卒。(《馬氏家譜•十二世祥麟公傳》)

9、大明天啟元年春正月,師渡渾河,邦屏戰死,民屏負傷突圍出。瀋陽破,殘兵枝節入關。良玉聞變。與祥麟兼程進御。扼榆關,祥麟目中流矢,猶策馬前進。是役諸城皆陷,關獨完。(《蜀龜鑒》卷7,頁7。)

10、秦良玉駐兵處在(北京)騾馬市大街中間路北,中有四川會館,原名石芝庵,後人改庵為會館,內祀秦良玉之神位.龕前有聯曰:“出勝國垂三百年,在劫火消沉,猶剩數畝荒營,大庇北來桑梓客。起英雄於九幽地,看遼雲慘淡,應添兩行熱淚,同聲重哭天涯”。

館門之外有橫匾,“蜀女界偉大秦少保駐兵之處,川兵在此學習紡紗織布,施行兵工政策,後人因志其事,故名棉花胡同。”

附:秦良玉史略。秦良玉,明末忠州人,石柱宣撫使馬千乘之妻也,善騎射,饒膽智,兼通詩翰,好為男子裝,儀態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 馬千乘死,良玉代領其軍,時號白桿軍,朝命賜絹服,裙衩易冠帶,侍女皆作男裝。後因援遼勤王有功,封一品夫人,晉爵為忠貞侯。崇楨召見平台,賜帛羊酒,賦詩旌其功。詩曰:“蜀錦征袍手製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命良玉歸,專剿川賊,連敗羅汝才等。後良玉壽終石柱。今四川會館有秦良玉東征圖,不知何時售與外人,芙蓉淹沒良可惜也。(《燕都勝跡•北平南城》)頁101、102

11、四城既復,聞蜀有百丈關之警,命還鎮。良玉留子祥麟同婦張氏,代駐近畿防守。……良玉回鎮,奉令專防川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