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起源與風俗

重陽節的起源與風俗

重陽節的起源與風俗

生肖民俗

關於重陽節的名稱,據三國時代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這就是說,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某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

重陽節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叫“登高節”,相傳始於東漢。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載: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繹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丸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

重陽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個節日和歷史上許多有名的文學家有關;而在這些文學家的故事裡,包含著重陽節的各種風俗,如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等等。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這些風俗也為人們所熟知。至於與重陽節有關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最有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說起來還是陶淵明的外租父。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問,一陣風刮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歎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

大詩人陶淵明的重陽故事更有名。陶淵明最愛菊花,簡直是個“菊迷”。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風景!他只得採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不但用來釀酒,也用來食用。屈原的《離騷》所謂“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由於這些重陽掌故的廣泛流傳,六朝以後文人都很重視重陽節,詩文中以重陽節為題材的,可稱節令詩中的大宗。唐朝詩人工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詠重陽的詩,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杜甫的重陽詩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特別提到茱萸。其他不少詩人,凡寫重陽詩,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這兩件事。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這是一種小喬木,樹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樹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西晉初期的周處在他所寫的《風土記》中,曾說到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宴會;把它稱作“茱萸會”。周處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所記的風俗是江南風俗。

比周處稍後的晉朝人陸翻的《鄴中記》,也寫到當地重陽有登高和佩茱萸的習慣。鄴中是現在的河北省臨彰一帶,可見北方也有同樣的風俗。按道理推論,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至於登高,在秋高氣爽、遍地黃花的重陽時節,上山登臨遊覽,欣賞深秋的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怕的感受。重陽節登高之風,在唐代已很盛行。許多詩人為此寫了不少詩篇。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詩云: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

  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



  唐代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云: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如果說登高遊覽還只是文人們喜歡的事,那未追究起來,民間恐怕還有生產上的原因。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裡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正是好時機,農民們向來管這種上山採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這上面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當然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這大概也是後來重陽登高發展為以遊覽活動為主的重要原因。

重陽賞菊飲酒,也是一個傳統的風俗。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時逢佳節,共賞菊花,別有一番情趣。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寫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

  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詩抒發了人老心壯的慨歎之情。至於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的詩句,語言雋永,詩意清新,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舊時重陽節還飲菊花酒,“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據《西京雜記》載:

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重陽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輔料有棗。栗或肉。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高,像座小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陽糕上還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吧。

  地面上最高的地方當數山,重陽節登高,本來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帶,周圍沒有山,那怎麼開展登高活動呢?這個問題大概古人是早已考慮到的,因此在重陽登高的習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這樣就簡單了。顧名思義,“登高”就是上高處登臨,那未在當地找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築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場所。另外城鎮都有城樓,通常都很高,也是個可去之處。沒有塔和城樓的地方,總有亭台樓閣,也可以湊合。反正找一個比較高點的地方,大家去登臨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為“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也有步步高陞的含意。這就是舊時人們非常重視重陽節登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今天我們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或“敬老節”,多少也有這個意思,但除了祝願之外,還注入了許多敬老尊老的實質內涵,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和新的社會風尚,從而使古老的重陽節獲得了新的生命.

相關內容: 重陽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