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六大「非遺」之一粵劇

佛山六大「非遺」之一粵劇

佛山六大「非遺」之一粵劇

生肖文化

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廣府大戲,屬於皮黃系統,受昆、弋、漢、徽、秦、湘等劇種的滋潤和影響,各取其長,自成一格,既與傳統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著名劇作家田漢將粵劇表演藝術概括為“熱情如火,纏綿悱惻”。其豐富優美的唱腔;獨特瑰麗的服裝、臉譜;吸收了本土藝術八音、木魚、粵謳的民間傳統音樂;別具一格的粵劇例戲,精美見稱的舞台布景,無不彰顯嶺南文化特有色彩,多達 11360個的劇目更堪稱世界之最。

早在漢代,佛山的表演藝術已十分盛行。在明初已有“雜扮故事”、“七月七之演戲”等戲劇表演記載。佛山“瓊花會館”建於明代中葉,是最早的粵劇行業組織,至今,粵劇行內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慶,未有吉慶,先有瓊花”之說。明代,佛山民間演戲活動繁盛,本地戲班相繼出現,嘉靖年間 (1522~1566年),建立了戲行會館,稱為瓊花會館,館址設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戲行祖師“華光”,故又稱之為瓊花宮,為本地戲班藝伶排練、教習、切磋藝術之地,也是當時戲班管理的機構。在會館附近的水涉頭邊立下一石碑,上刻 “瓊花水涉”四字。

粵劇文化名人大都出自佛山。近一百年來,有辛亥革命前後對粵劇作過重要革新的黃魯逸、張始鳴;一派宗師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名伶李雪芳、姜魂俠、新珠、李海泉、梁蔭棠等,在粵劇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前,黃魯逸等建立了志士班,對粵劇進行了種種改革,培養粵劇人才,粵劇藝人李文甫等還參加了黃花崗起義。二十年代初,省港班的崛起,“薛(薛覺先)馬(馬師曾)爭雄”,促進了粵劇的改革和興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粵劇得到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粵劇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粵劇經過數百年兼收並蓄,不但流行於粵、桂、港、澳、台地區,並隨著粵籍僑民散居各地,傳播到亞洲、美洲、澳洲、歐洲、非洲,成為海外擁有最多觀眾和最有影響力的劇種,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文化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