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雄獅杜聿明

崑崙雄獅杜聿明

崑崙雄獅杜聿明

生肖文化

杜聿明(1904-1981),陸軍中將,字光亭,陝西米脂人。1924年3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受訓6個月後,被分配到何應欽第1教導團第1營第3連當見習官兼軍需上士,因善理財,升副排長。1925年春,隨第1教導團參加第一次東征,在陳賡宣傳隊擔任檢察部隊軍容風紀的任務。1926年7月,加入張治中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任中校連長。1930年初,蔣介石成立教導第2師,張治中任師長,杜聿明任該師第2旅第5團1營中校營長,不久升為該師第6團上校團長。是年冬,教導第2師改番號為陸軍第4師,杜任第12旅第24團團長。1932年初,率24團參加大別山“圍剿”紅軍,在霍丘擊敗紅軍曠繼勳部,得到師長徐庭瑤的賞識,晉陞少將團長。是年冬,徐庭瑤升任第17軍軍長,杜也隨之升為該軍第25師第73旅旅長,不久又升為該師副師長(師長關麟征)。

1933年3月,日軍進佔熱河並向長城各要塞推進,第25師奉命開往古北口阻敵進犯。3月10日,日軍第8師團及騎兵第3旅向第25師陣地發起進攻,關麟征負傷,杜聿明代理師長,指揮25師繼續同敵浴血奮戰。日軍傷亡2000多人,始終未能攻破25師陣地。3月12日,杜奉命將陣地交與第2師,率部撤至密雲整補。是年秋,杜聿明進入南京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一期進修。1936年3月畢業後由徐庭瑤向蔣介石保薦到南京陸軍交輜學校任學員隊隊長。1937年,交輜學校戰車營、交通兵第2團所屬裝甲汽車隊合編,並補充一批戰車,建成國軍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委為第一任團長。“八·一三”淞滬抗戰時,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第1營的2、4兩連,在上海匯山碼頭協同步兵阻擊企圖登岸的日軍,經過激戰,日軍登岸的企圖終未得呈。

1938年,裝甲兵團撤至湖南湘潭整訓,不久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任師長。他全力以赴大舉練兵,親自到營地督導編練,同時自己也刻苦學駕駛和修理,常同士兵一樣鑽到車底檢修底盤,把新發現的問題隨時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如饑似渴地探討機械化部隊的作戰戰術,逐漸系統地掌握了這一新型兵種的作戰指揮要領。在他的帶領下,全師官兵鑽研技術蔚然成風,形成了練兵高潮。當時,國民黨隨軍記者評論說:“他雖非機械專科出身而鑽研機械知識,極有心得,治軍之暇,仍手不釋卷,將來學問之造詣,興事之成功,無可限量也。”同年12月,第200師擴編成新編第11軍,杜任副軍長,移駐廣西全州。不久,改番號為第5軍,杜升任軍長,下轄戴安闌第200師,邱清泉新編第22師和鄭洞國榮譽第1師。該軍是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成立的唯一的機械化新軍。杜提出:“操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新軍具有“五除”(除驕、惰、偽、欲、惡)、“三習”(習精、誠、勤)的朝氣。在杜聿明的訓練下,第5軍的戰術技術日有長進,被重慶軍事委員會列為全國第一。

1939年11月17日,為截斷我西南國防交通線,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陸,進佔欽州,發起對華南的攻擊。11月24日,號稱“鋼軍”的日軍板垣第5師團之中村正雄12旅團進佔南寧,一個月後,又攻陷桂南戰略要地崑崙關。12月16日,杜聿明奉命率第5軍反攻崑崙關。這是第5軍組建以來第一次參加大規模的戰役,杜聿明要求各師長:“督促本部官兵奮勇向前,一舉消滅敵人的”鋼軍“,打出我們第5軍的威風來,讓日本鬼子知道中國機械化部隊的利害!”18日拂曉,在戰車、炮火掩護下,第5軍對崑崙關守敵發起猛烈攻擊。鄭洞國榮譽第1師擔任主攻,與日寇展開白刃戰,首先佔領了仙女山。當夜各部乘勝進行夜襲,佔領了崑崙關。可是,19日午後,日軍在大批飛機掩護下發動反攻,崑崙關又被敵奪去。此後,雙方反覆爭奪,傷亡慘重。杜聿明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戰鬥,他運用靈活戰術,機動作戰,隨時調整作戰部署,成功地包圍了崑崙關之敵。日軍憑著“鋼軍”武士道精神和所佔優勢地形,頑固抵抗。杜聿明經過縝密的分析,決定採取“要塞式攻擊法”,穩紮穩打,縮小包圍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敵人。從23日起,敵雖增援2個大隊的兵力,旅團長中村正雄親自督戰,也不能挽回敗局,反被當場擊斃。第5軍相繼攻克同興堡、羅塘堡、653高地。第200師師長戴安瀾親自督軍奮戰晝夜,前赴後繼,終於奪取了界首陣地。杜聿明情不自禁歡呼:“崑崙關大門打開了!”31日,邱清泉新22師以凌厲攻勢突入崑崙關,這次戰役遂以中國軍隊的重大勝利而告結束。日軍1個旅團長、2個聯隊長、3個大隊長被擊斃,班長以上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人,被俘100餘人。旅團長中村正雄臨死前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5師團第12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強的軍隊……”

捷報傳出,舉國歡騰,全國各地記者紛紛前來採訪。當時《中央日報》在題為《記杜聿明將軍》的文章中稱“我國機械化部隊開始殲敵,則杜將軍聿明督率始,在崑崙關大捷後,敵人開始認識到,我國軍隊已踏入世界近代軍隊行列。”崑崙關戰役結束後,杜聿明在巍峨的崑崙關上建了一座“陸軍第5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含著熱淚親筆楷書了400字的悼念碑文。他對記者們說:“這次抗戰勝利……需要著重宣傳的是,本軍是民眾的武力,民眾是本軍的父老,本軍的勝利,其實也是民眾的勝利。”

1941年2月,杜聿明作為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成員,赴緬甸、印度、馬來西亞作軍事考察。杜聿明在考察報告書中指出:日本截斷滇緬公路,是為了達到奪取英殖民地,又封鎖中國的目的,中英兩軍為確保仰光海港,應集結主力在緬甸邊境預先構築陣地採取決戰防禦。當時正在緬甸的英國駐新加坡總督波普漢中將看了這份報告書,不覺大吃一驚,問杜:“像你這樣富有理智而又剛強果斷的將領,中國有多少?”杜聿明自豪地回答:“俯拾皆是。”波普漢中將聽後,兩腳一併,給杜聿明行了個軍禮,說:“那末,勝利屬於你們!”

1942年初,中國派出遠征軍,以羅卓英為第一路司令長官,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美國將軍史迪威為中國戰區參謀長,指揮第5、第6、第66三個軍在緬甸與英軍並肩作戰。杜聿明第5軍為中路,其先遣部隊戴安瀾第200師於3月8日到達同古,9日接收英軍防務完畢,18日在皮尤河與日軍第55師團先頭部隊發生激烈的前哨戰,殲其大部。杜聿明根據所獲敵人文件,判斷當面之敵最多不會超過2個師團,決心集中主力,擊破當面敵人,進而協同英軍收復仰光。杜並親赴同古,指導200師固守同古,掩護我軍主力的集中。3月20日,同古序戰開始。一連數日,日軍每天出動百餘架次飛機對同古城進行狂轟濫炸,日第55師團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師,並施放糜爛性毒氣,我200師將士英勇抵抗,始終拒敵於城外。3月29日,自私自利的英國人拋棄了中國盟友,未打招呼就倉皇撤退,把同古的側翼暴露給了日本人。第200師已在同古連續戰鬥12個晝夜,補給中斷,而日軍增援部隊第56師團已到達同古附近,很快即可加入攻擊,第200師有被殲滅的危險。杜聿明審時度勢,決心放棄同古會戰計劃,令第200百師突圍,以保全戰力,伺機再與敵決戰。但史迪威堅決反對,仍堅持以不足的兵力向敵攻擊,雙方爭執至鬧翻。在杜聿明看來,史迪威好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風頭,第200師是中國的精銳部隊,也是杜聿明的本錢,拿別人的本錢作賭注當然不心痛。杜聿明未理睬史迪威的命令,命令新22師在南陽車戰發動佯攻,掩護第200師撤退。第200師成功突出重圍後,杜聿明令新22師在斯瓦河南北岸構築逐次抵抗陣地,以掩護主力集中,準備平滿納會戰。他根據當前地形、敵我戰術特點及同古被圍的教訓等,制定了“利用隘路預設縱深陣地逐次抵抗優勢敵人的攻擊”的戰術,這種戰術虛虛實實,使敵人捉摸不清,不敢冒進。新22師以不足萬人的兵力,抗擊日軍2個師團近5萬人的兵力半月之久,斃上日軍4500人,而自己只傷亡1500人。至16日,我軍安全進入平滿納既設陣地。杜聿明的成功指揮,達到了以少勝眾、以劣制優的目的,創下了抗日遠征史上罕見的成功戰例。

4月18日,史迪威與羅卓英決定放棄平滿納會戰,重新部署曼德勒會戰,計劃將第5、第66軍分佈於長達300餘公里之平曼公路上。杜聿明認為這樣分散兵力,被敵人各個擊破,主張要麼在平滿納打下去,要麼退守棠吉,守住臘戍的前方門戶,反對無準備的曼德勒會戰,但未受史、羅採納,杜只得服從命令,放棄了棠吉。日軍趁勢佔領裳吉,並於4月29日佔領臘戍,從西南面截斷了集結於曼德勒附近準備會戰的中國遠征軍後方。至此,史迪威和羅卓英制定的曼德勒會戰計劃,還沒有開始實施就宣告破產。遠征軍陷入三面被圍困境。當天,中、英、美三方指揮官舉行了最後一次聯席會議,英軍總司令亞歷山首先宣佈:英國准許中國遠征軍到印度避難,但入境前須申報難民身份,由英國軍隊矛以收容。杜聿明對這一帶有侮辱性的“邀請”極為憤慨,當即站起來說:“我的部隊不能接受亞歷山大將軍的‘好意’。既然我們從中國來,就該回中國去。我想我有自己的國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難民。我相信日本人擋不住我的道路!”說罷戴上軍帽,凜然退場。4月30日,遠征軍各部分頭實行總撤退,從此走上慘絕人寰的慘敗境地。孫立人率新38師隨史、羅撤往印度,杜聿明第5軍遵蔣介石的命令撤向國境。各部經過之處,多是崇山峻嶺、山巒重疊的野人山及高黎貢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煙稀少,給養困難。加以原始森林內潮濕特甚,螞蝗、蚊蟲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蟲到處皆是。螞蝗叮咬,破傷風病隨之而來,瘧疾、回歸熱及其他傳染病也大為流行。沿途官兵死亡相繼,屍骨遍野,慘絕人寰。杜聿明亦感染重病,幾乎殞命,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因重傷殉國。8月,杜聿明率殘部回國,向蔣介石請求處分,蔣卻反而擢升杜為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5年10月初,杜聿明奉蔣介石之命用武力把“雲南王”龍雲趕下了台,得罪了龍雲。於是蔣介石將杜聿明調離雲南,於10月16任命他為東北保安司令官,接收東北。

1945年11月15日,杜聿明以2個軍向三海關進攻,次日破關而入,一直打到錦州。國共兩軍不斷增兵,仗越打越大,雙方主帥杜聿明和林彪,都是當年黃埔學生,杜為一期生,林為四期生。1946年5月14日,杜聿明集中10個師的兵力圍攻四平,林彪主動撤退,杜進入四平,接著又佔領了長春、永吉。此後,由於佔地廣、戰線拉長,兵力不足,他不得不在松花江以南停了下來,再也無力北上。於是,杜聿明決定採取“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計劃先消滅南滿共軍,爾後再全力轉兵北上,奪取北滿地區,進而佔領全東北。林彪針鋒相對,採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作戰方針,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杜聿明南北滿來回跑,損兵折將4萬人,被迫放棄“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方針,轉而採取“內線作戰,持久防禦”的作戰方針,杜林二人攻守之勢驟然互易。杜聿明轉入防禦後,仍未擺脫佔地廣而兵力不足的窘境,整個防禦體系顯現出捉襟見肘,首尾難以相顧的危險狀況。為此,杜向蔣介石要求增加2個軍的兵力,但蔣在關內各個戰場都陷入泥潭,哪裡還有兵力調給他。杜無奈地對他的副司令官鄭洞國說:“明知不可為,也只有勉力為之了。我估計林彪很快就會向我們發起進攻,我們只有坐等挨打了。”杜的估計果然應驗了。1947年5月,林彪渡江南下,展開大規模的夏季攻勢。6月15日,對四平發起總攻,四平守將陳明仁頑強抵抗。杜聿明以鄭洞國指揮瀋陽主力,孫立人指揮長春新1軍,南北對進,解了四平之圍。雖然四平解圍成功,但杜聿明在林彪的整個夏季攻勢中損失了8.3萬人和42座城鎮,處於更加不利和被動的地位。杜聿明憂鬱成疾,於7月8日離開東北到上海治病。

1948年6月,杜聿明被任命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2兵團司令官。10月,東北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攻破錦州。蔣介電召杜聿明到北平開會,討論收復錦州事宜。杜認為目前收復錦州是凶多吉少並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而蔣介石似乎老糊塗了,有六成把握就想同解放軍決戰。於是他引孫子兵法對蔣介石說:“廟算勝者得算多,廟算不勝者得算少,多算勝,少算敗。現在我們算到六成,只會失敗,不會勝利。” 但蔣執意收復,即命令杜聿明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遼熱邊區司令官,指揮瀋陽主力和葫蘆島部隊東西對進,收復錦州。杜聿明無可無奈地接受了這“跳火坑”的差事,重返東北收拾殘局。10月28日,廖耀湘西進兵團10萬人馬在遼西會戰中全部被殲,11月2日,瀋陽失守,杜聿明即指揮東進兵團5個軍12個師由葫蘆島乘船撤逃。

11月6日,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11月10日,杜聿明奉蔣命飛徐州,仍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指揮解黃百韜第7兵團之圍。此時,總司令劉峙正對共軍的作戰企圖無法判斷,束手無策。劉峙見到杜聿明後,簡直如見到救星一般,立即將作戰指揮權交給了杜。12日,杜聿明指揮邱清泉、李彌兩大兵團由徐州東援黃百韜,但遭華野阻援部隊頑強阻擊,眼看著黃百韜兵團被圍殲而無可奈何。11月28日,蔣介石把杜聿明召到南京開會,決定放棄徐州。杜認為既要放棄徐州,就不能戀戰,既要戀戰,就不能放棄徐州。建議徐州主力經永城撤到蒙城、阜陽地區,以淮河作依托,再向共軍進攻。蔣當即批准了杜的計劃,命杜馬上返徐州進行部署,一定要想法把徐州的3個兵團安全地撤出來。杜聿明回徐州後立即召集各兵團司令官開會,提出“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則。要求各部在撤退中以“滾筒戰術”行進,即各兵團形成一個圓球或圓筒式態勢,以免被解放軍包圍。12月1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3個兵團撤離徐州,向永城方向滾進。但在12月3日,杜聿明接到蔣介石空投的手令,令其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解黃維兵團之圍。杜認為蔣的命令違背了當初他提出的“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允諾,將導至全軍覆沒。他最初想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按原計劃繼續向永城方向撤退。但轉念一想,如不解黃維之圍,蔣必將整個失敗的責任歸罪於他。於是,他把各兵團司令官召來,出示了蔣的手令後說:“大家考慮一下,我們敢於集體向總統負責,就繼續向永城方向撤退;不敢負責就打,這是軍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最後,眾將決定服從蔣的命令,停止撤退,前去解救黃維兵團。杜聿明即下令採取“三面掩護,一面攻擊,逐次躍進”的戰術,向濉溪口發起攻擊,結果沒救成黃維,自己也被包圍於陳官莊地區,陷入外無援兵,內缺糧彈的絕境。杜聿明向蔣介石呈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供其選澤。上策是集中武漢、西安的兵力與解放軍決一死戰,中策是持久固守,以爭取政治上的時間,下策是冒險突圍。但蔣介石選擇的是下策,杜大失所望。1949年1月6日,華野對杜部發起總攻。9日晚,杜聿明見部隊陷於混亂,無法控制,遂決定各部隊分頭突圍。他自己帶著副官、衛士10餘人單獨行動,10日凌晨即被解放軍所俘,從此開始了長達10年的戰俘生活。

1959年12月,杜聿明作為第一批特赦戰犯被特赦。1961年3月,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專員。1964年11月,當選為第4屆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同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終年77歲。全國政協在悼詞中給予杜聿明以高度評價,稱他是:“我國著名的愛國人士”。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文化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